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设计《圆的认识》这节课时,就力图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一、分析教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十一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并未给圆下一个明确定义,而是十分重视操作和感知,先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由大量实物抽象出圆,再让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画圆;并通过折、画、量等活动,帮助认识直径、半径、圆心及特征。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和自学能力,掌握了必要的电脑和网络基础。但由于教材的局限,学生的认知活动基本上仍处于教师的牵引和掌控之下,独立空间不够;对圆的文化及圆与人类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因此,我的设想是: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完善认知结构;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拓展空间,将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交流平台。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圆是一种曲线图形,理解并掌握其特征。能正确画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圆的特征的过程,能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简单问题。能根据需要收集、处理一些简单而有用的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欣赏有关圆的数学美。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的画法和圆的特征,难点则是探究圆的特征。
二、依据新课程理念,确定教、学法。
1、实验操作法————个性化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数学”,才能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学生可以准备各种不同的材料工具画圆;还可通过看、折、画、量、比等不同的方法,找出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尽情展现独特的思维方式。
2、小组合作法————个性化学习的保证。探究不能缺少交流,不同个性的同伴进行合作,能取长补短,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发布研究成果,学生容易完成学习任务,也能体会到强烈的成就感。
3、媒体辅助法————个性化学习的手段。课程标准强调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无论是重、难点内容的演示,还是网站中多彩的链接,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课本和课堂之外世界的窗口,让他们领略到信息社会全新学习方式的魅力。
三、预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指导学生进入专题学习网站,观看“探究活动总动员”。
师:听了上面的介绍,你也许会说,看来圆是一种很简单、很自然的图形,没什么值得研究的了。其实圆的世界里还藏着许多奥秘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由衷感叹:原来“非智慧图形”真的有“智慧”!
[设计说明]给学生介绍有新意的数学前沿研究动态,挑战学生的“智慧”,开课便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提出问题,确定任务。
师揭示课题:圆的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习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整理,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学习目标。
[设计说明]教师不再一步步“牵”着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课本内容,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想要学习的问题,使教材中的知识点成为学生的探究对象和驱动任务,呈现方式灵活多变。
(三)自主探究,提升认识。
1、在创作圆的过程中“命名”圆各部分的名称。
师:要研究圆就得有一个圆。你能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学生尝试画圆,方法、工具不限。(教师可用课件演示一、两种作圆的过程以启迪学生)完成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我引导学生比较这些不同的画圆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帮助总结出画圆的基本步骤:定点,定长,旋转。让学生分别给这固定不动的一点、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以及所画的封闭曲线取名字。我会适时用科学的语言归纳学生得出的概念,明确什么叫圆心、半径、圆周(或圆上)以及字母表示法。
接着我会装作很着急的样子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请求学生的帮助:老师想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可不可以用1元钱的硬币,为什么?体育老师上课时要画一个半径5米的圆,没有那么大的圆规怎么办?……使学生体会到每种画法都有其适用性,学会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