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2:“12只小鸡,我如果捉住9只,还有几只?”
生3:“12只小鸡,我如果捉住12只,还有几只?”
生4:“有12只小鸡,1只鸡妈妈、1只老鹰,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参加这个游戏?”
生5:“一共有14个 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1个当鸡妈妈,1个当老鹰,有几个小朋友当小鸡?
……
一幅图中,学生提出了好几个数学问题,列出了算式。如果没有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如果教师不去充分挖掘情境题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如果没有教师将新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哪里会有孩子们如此之多的思维火花迸发?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3.选择恰当的时机呈现,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情境。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我们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材,对主题图的出现时机需要再三斟酌,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呈现主题图,使它发挥应有的效用。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百羊图”为例,王雅蓉老师做了如下教学:
师:(课件展示少于10的小花)这里有几朵花?你是怎样数的?
生:这里有8朵花,我是这样数的1、2、3、……8。
师:你是1朵1朵数的。还可以怎么数呢?
生:还可以两朵两朵地数。
师:课件展示几十朵花,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几朵花吗?怎么数?
生:可以5朵5朵数。
生:还可以10朵10朵地数。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在数量较少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两个两个地数。数量较多时可以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我们下面就十个十个地来数数这里一共有几朵花。
课件演示10个合成一堆,全班一起数出一共有76朵小花。
师:7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生:……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整理。
师:你们才100里面会有几个十呢?
生:100里面会有10个十。
师:请大家翻开书,找到这群羊,10只10只圈一圈,数出这里共有几只羊?
生:(活动后汇报) 一共有100只羊。
师:100里面有几个十?一起数一数。
( 验证100里面有10个十。)
这样的教学使主题图不仅仅是导课的“敲门砖”,而成为了既能让学生联系圈十数数,又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赶至100里面有10个十,使主题图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彭昱老师上“合理安排时间”,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4.改变呈现的方式,发挥主题图情境的潜能,促进有效教学
(1)从静态转向动态。如一年级上册P.72“连加连减”的主题图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喂鸡,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来了2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学生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2)将主题图分层展示。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如聂道琴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P2“解决问题”主题图孕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教师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安排,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
(3)用故事串起主题图。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如陈晓华老师执教一年级下册P.29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
师: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
生:(很有兴趣地猜)
师:(展示盘里有2个桃)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