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 组织和利用课外学习小组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同伴之间的互相作用是很大的,他们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影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能激发学生的课外学习积极性。我们按屋场将班级同学分成学习小组,选好组长,安排好学习地点,邀请家长做监督员。各小组能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学习,他们在小组里看书、讲故事、画画、做游戏。刘盛国老师在《组织和利用好课外小组》一文中写道:课外学习小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好处确实不少。但是关键是要认真组织,长期坚持下去。课外学习小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
2.重学习方式指导,促进学生自控能力形成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业成绩,而且更能培养坚持学习的习惯。我们在研究中,注意课外学习方式的选用,以此达到培养自控能力。
⑴ 课前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上课前,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都能进行预习。在预习中,学生不是单一做做课后练习,而是习惯于查字典,查资料。基本上弄清了所上的内容,实在不明白的都做上记号。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高了学习成绩,为今后学习打下了基础。
⑵ 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知识。许多学生现在的零花钱都用在买课外书。他们不仅互相交流看,还从学校借书看。有些学生还写了很多学习心得。我们有时利用活动课,让同学们进行看书交流,举行讲故事比赛,谈科学知识。总之,从国内到国外,从古到今,从科学到文化,同学们都能说上好多,课外书丰富了学生知识,也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
⑶ 合作交流——达到共同发展。小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习惯形成的时期,我们将合作交流作为一个研究内容。利用活动课让同学们分组交流学习心得,分组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组演示课文内容。课余时间,让小组唱歌、跳舞、讲故事,他们在小组中,善于发表意见,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
3.家校合作,强化自主学习的持续性。家庭教育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影响很大。学生在家时间很长,课外基本上是在家这一段时间,如果家长不能很好配合,老师的教育就是徒劳的。因此,家校合作是我们研究的策略之一。
⑴ 家长树立榜样,并起到监督和辅导作用。父母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用榜样激励、示范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要求家长在家中能看书的也勤读书,少玩牌,将爱好用于正途。在家长会议上,我们安排了做得好的家长进行交流,带动大家,千万不要丢开学生不顾,更不能溺爱学生。刘什銮在《如何做到家校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一文中论述了“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⑵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保障。尽管我们不能强调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但是一般的学习环境总还是要的。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条件好的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要高一点,条件差的学生稍差一点,其主要原因是课外阅读书较少,没有固定的学习地方。我们在这方面,通过走访,要求家长省一包烟钱,为孩子买一本书;在家抽出一块地方,好给孩子一个学习空间。许多家长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学生的学习环境有所改善,学生课外学习有了保障。
⑶ 做好留守儿童爱心工作,保持互相联系。留守儿童在课外学习中是一个问题,他们远离父母管教,家中是不识字的祖父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采用电话联系、学生定期写一封信汇报学习情况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老师在心里上进行沟通,关心爱护他们,使这些学生感到有亲情的温暖,从而激发课外自主学习的热情。
4、课外自主学习教师做到突出“勤”,重在“放”。辅导学生做到勤,学生动手做到放,家访督查做到勤,学生独立学习做到放,表扬鼓励学生做到勤,学生个性发展做到放。
5、初见成效 巩固和提高课外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通过对原四年级41名同学进行再次调查,课外自主学习习惯有很大改变,下面是具体的对照情况:
(1)、课外自主学习习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