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竞赛性的,赛诗会、速读会、语文智力有奖游艺会、成语接龙等。
D、游戏性的,如猜谜语、游戏作文、对对联等。
再比如学了古诗后,模仿原作写一首诗,不必追求诗的押韵、对称,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挥,做一回小诗人;学了《秋天》,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课文插图,变文字为画面,使学生学得更活更实;学了《五彩池》,对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录音,在班上开展录音朗读比赛;还有的同学对课文《将相和》进行了改编,合作表演了一段小品。另外,还可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上一段祝愿语或制作一张贺卡或写一封问候的信等。这样的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已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与作业。
2.作业设计应分层化,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多层次作业。
应试教育的观念应该摒弃,但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练习不能丢弃,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还是需要一定的作业做保障。具体操作时可将作业分为“必做作业”、“选做作业”、“自主作业”三个层次。
“必做作业”一般为基础题,主要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般每个同学都基本能够完成,所以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完成。
“选做作业”是指老师布置的几组题目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题目来做。
“自主作业”是指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根据学习的情况则是课堂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题或创新题,每个同学可视自己的学习基础量力而为,自主选择是否完成或者完成多少。学生完成这类作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
3、作业设计应兴趣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学科特点。
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了古诗《江雪》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雪天垂钓图”,体会孤身垂钓的冷清景象;学完了《中国石》,可让学生画一画酷似中国版图的中国石,并试着在上面标明祖国的名山大川。很多学生喜欢写模仿文、想象文,学完了古诗《题西林壁》后,可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观察某一个人或某一件物品,然后把观察到的不同点写下来;学习了《滥竽充数》后,可让学生续写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再比如,学了修改病句,可设计趣味游戏题:学生扮演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学了直述句改转述句,可设计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转述电话人,练习转述别人的谈话。
4、作业设计应综合化
(1)课内外联系。小学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
(2)学科间融合。把语文、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学了诗歌《过新年》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唱唱歌,自编舞蹈跳一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课文内容。课后,再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赏析歌词,欣赏旋律。另外,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算一算,运用自然常识动手做一做实验,还可以把阅读同科技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写观察日记同航模、饲养、天文、地理、劳动等结合起来。
这样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使语文、数学与各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效及困惑
经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共同努力,该项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成效:
1、教师的观念有所转变
教师们认识到教学要顺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让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主动探索。认识到作业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能把作业变得生动有趣,联系生活实际,巧设创新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