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教学资料校本教研—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 正文

—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

[03-16 15:51:43]   来源:http://www.xxk123.com  校本教研   阅读:8831

导读:        前不久,看到一个老师写出的课例,将特级教师窦桂梅和于永正两个人的同一课《秋天的怀念》作比较,结果得出“姜还是老的辣”这样一个结论。大意是说,窦的课带领学生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里走一遭,最后让学生感悟“好好儿活”,偏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而于永正带领学生语中品味,读中感悟,体会到母爱,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从这一课例的编写来看,我认为作者是很留心的。注意到两位大师级的人物的课有所不同,并关注了如何不同。但是,恰恰文章却没有关注对问题本身的研究。就她关注的课堂,我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比如:为什么他们的设计会存在不同?各人的价值取向在哪里?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吗?以什么标准来看等他们的优劣?如此等等。那么,如果这些问题,作为课例的写作者一时不能研究透怎么办?是不是就不写课例了?不是,如果研究不透,那么,自己怎么想?提出了大家来研究也行呀,提出的价值的问题的课例也是优秀课例吧!只是,作者这样匆匆地做出结论反而不好。因为,那样的“姜还是老的辣”的结论我就不赞同,认为缺乏

—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标签: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http://www.xxk123.com
    
    前不久,看到一个老师写出的课例,将特级教师窦桂梅和于永正两个人的同一课《秋天的怀念》作比较,结果得出“姜还是老的辣”这样一个结论。大意是说,窦的课带领学生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里走一遭,最后让学生感悟“好好儿活”,偏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而于永正带领学生语中品味,读中感悟,体会到母爱,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从这一课例的编写来看,我认为作者是很留心的。注意到两位大师级的人物的课有所不同,并关注了如何不同。但是,恰恰文章却没有关注对问题本身的研究。就她关注的课堂,我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比如:为什么他们的设计会存在不同?各人的价值取向在哪里?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吗?以什么标准来看等他们的优劣?如此等等。那么,如果这些问题,作为课例的写作者一时不能研究透怎么办?是不是就不写课例了?不是,如果研究不透,那么,自己怎么想?提出了大家来研究也行呀,提出的价值的问题的课例也是优秀课例吧!只是,作者这样匆匆地做出结论反而不好。因为,那样的“姜还是老的辣”的结论我就不赞同,认为缺乏研究,没有体现出研究的深度。

    三、课例的写作以研究为主线展开

    课例如何制作是一个最棘手的问题。视频也好,文本也好,怎么去写,都不好说。我看过不少的课例,个人主张还是不要在写作上过多地限制。

    课例的素材来源于教学设计、课堂观察与实录、教后研讨与反思,这是自然而言的事情。但并不是说,只要有这些就写好了,没有这些就完全不行。素材的取舍剪辑,完全要看研究问题的需要。这也同写文章一样,形式服务于内容。

    研究的问题于课例而言,就像是我们写文章的中心,是灵魂一样的东西。反思我们当前看到一些课例,在这一方面存在的缺憾最大。有些课例只是有了些形的东西,如教学思想与设计、课堂观察与实录、课后研讨与反思,但是读完了课例,找不到课例所要研究的问题,看不到这一问题的发现视角,理不出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也搞不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及其后续问题。就像看一篇文章一样,“形散”没有关系,但如果不能“神聚”,就不是一篇好文章了。
    
    我个人建议,文本课例的写作,还是以问题的研究作为主线比较好一些,简单而又清晰,别人也容易看懂,能知道你的课例在研究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如何发现并提出的,对这一问题如何进行研讨,最后的成果是什么。在这个方面,有一些优秀的课例,叶老师也推荐了一些,都可以作为典范来学习。有些课例,因为研究的需要,可以不只上讲一课,可能有同课多轮或是其他的情况。还有,因为更便于说明问题,可能也要进行课的类比对照等。还有,因为课例更有推广意义,我们在叙述时,一定要注意,别人没有经历过设计、课堂、教后的研讨反思过程,因此,你的相关叙述要清楚明白,该交待的东西要清楚,不能让别人看不懂。

    去年,叶老师他们为我们制作文本与视频课例提供了模板。结果,我问了一些老师,觉得教师个人按模板写太复杂,写不了。所以,我想到,是否像写文章一样,长篇小说写不来,我们就来短篇的,短篇的不行,我就也可以来个微型的。或者,小说不行写诗歌,诗歌不行写散文。如此等等,不拘一格,或许能百花齐放。

    总之,把握了研究的主线,我们还能更容易地把课例看懂。不然,有些东西,看着很费劲,也很费解。

    四、进一步挖掘课例的研究价值

    回到前面说的,既然是教学课例是推进校本研究的一个策略。那么,作为学习课例的教师,当我们看到一个课例的时候,首先要改变一种心态,这不是看一篇其他的文章,看看就完了,而应该进一步挖掘课例的研究价值。可能把这一课例作为研究的好材料,可以作为组织教师学习的培训的好教材。如果只是像欣赏一篇文章一样地只是看看一个课例放下手来,那课例就没有彰显出应有的价值。

相关链接>>>教学课例与课例研究
相关链接>>>校本研究网络化的探索 
相关链接>>>略谈共建和谐校园的校本要素
相关链接>>>教学改革已成职校发展内在需求
相关链接>>>怎样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上一页  [1] [2]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
《—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