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阶段 20xx年10―11月:课题组成立,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第一阶段 20xx年12月—20xx年2月:开始实施课题:
①20xx年12月:A)课题开题;B)“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C)创建 “亲近经典”专题网站。
②20xx年1月—20xx年2月: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B)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方案;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一个与弘扬民族文化教学有关的活动课方案,资源共享。D)初步拟定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20xx年3—5月:开始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①20xx年3月:A)开始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B)编撰并使用《语文与文化》校本课程(七年级)。
②20xx年4—5月:A)开展语文实践活动;B)举行“文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展示课(全市)。C)申报相关子课题(宁波市级)。
③20xx年6月—7月:课题阶段总结: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接受省教科院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 20xx年8月——12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①20xx年8月—9月:A)编撰《语文与文化》校本课程(八年级);B)开展暑期“继承与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
②20xx年10月—11月:A)“新课程下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公开课展示;B)子课题开题;C)“亲近古诗文”知识竞赛。
③20xx年12月:课题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七、研究的主要策略
1、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取经典营养
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蕴涵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民族智慧的源头,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素质的源泉之一。我们通过“民族文化经典”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文化经典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开展了“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提出“吟诵古诗文,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采取“导定集评”的方法,来加厚学生文化底蕴。
1)导 即引导学生明确诵读古诗文的重要性。古人写文章、作诗注重音律,文言文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而诗词曲赋语言的精美更不待言。唯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积累而形成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就会充满热情的投入其中,品尝大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2)定 即明确目标定任务。为了克服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认真制订诵读计划确诵读内容:《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中短小精悍的篇目40篇左右;《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耳熟能详的篇目20篇左右;《初中生必读古诗文》中较浅易的篇目;《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部分诗词以及校本《经典诵读》中诗词警句。此外还规定:①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②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③月月三个一(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级段举行一次有关古诗文竞赛活动)。
3)集 即搜集整理,展示成果。在学生养成自觉诵读古诗文习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卡片或笔记本摘录名言佳句。一张卡片摘一条名言或警句,注明出处,备引用时查对匡谬,务求准确。笔记本随身携带,随时记录,到一定量后,再按主题归类:如勤学篇、爱国篇、忠义篇、励志篇等上传到各班设计的“亲近经典——阳明中学‘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网页上,实现资源共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