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教研课题中学课题研究在学生的灵魂之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正文

在学生的灵魂之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03-14 17:52:20]   来源:http://www.xxk123.com  中学课题研究   阅读:8268

导读:《紫藤萝瀑布》 豁达,乐观,发奋,进取的精神境界《童 趣》 “天人合一”的思想“物外之趣”的审美情趣“明察秋毫”出典《理 想》 “慎言力行”的务实品格与积极进取的精神《行 道 树》 轻利重义的责任感,无私奉献的整体主义精神《第一次真好》 勇于创造,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白兔和月亮》 “游于物之外”的超脱胸怀和闲适心态《落难的王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论语》十则 “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己复礼”的谦恭自牧等《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代诗歌五首》 汉乐府、乡愁诗等诗词文化及名人佚事、历史典故《化 石 吟》 原始文化及生生不息的变易思维《看云识天气》 有关天气的民间谚语《月亮上的足迹》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和文艺作品《山 市》 封建迷信色彩的批判《风 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兄友弟恭的思想和封建等级伦理批判《羚羊木雕》 以和为贵,轻利重义,谦虚礼让的伦理观念《散 步》 父慈子孝、夫和妻柔以及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世说新语》两则 尚贤选能,注重文事的性情和诚实守信的品德《郭沫若诗两首

在学生的灵魂之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标签:研究性课题,课题阶段性总结,http://www.xxk123.com
《紫藤萝瀑布》 豁达,乐观,发奋,进取的精神境界
《童 趣》 “天人合一”的思想“物外之趣”的审美情趣“明察秋毫”出典
《理 想》 “慎言力行”的务实品格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行 道 树》 轻利重义的责任感,无私奉献的整体主义精神
《第一次真好》 勇于创造,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
《白兔和月亮》 “游于物之外”的超脱胸怀和闲适心态
《落难的王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论语》十则 “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己复礼”的谦恭自牧等
《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代诗歌五首》 汉乐府、乡愁诗等诗词文化及名人佚事、历史典故
《化 石 吟》 原始文化及生生不息的变易思维
《看云识天气》 有关天气的民间谚语
《月亮上的足迹》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和文艺作品
《山 市》 封建迷信色彩的批判
《风 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兄友弟恭的思想和封建等级伦理批判
《羚羊木雕》 以和为贵,轻利重义,谦虚礼让的伦理观念
《散 步》 父慈子孝、夫和妻柔以及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世说新语》两则 尚贤选能,注重文事的性情和诚实守信的品德
《郭沫若诗两首》 牛郎织女的传说
《女娲造人》 有关“女娲”的经典介绍:《楚辞》《山海经》《淮南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寻真向善求美、厚德载物的“仁爱”原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爸爸的花儿落了》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自强不息的美德
《伤 仲 永》 “孝”“仁”及“养不教,父之过”的伦理文化
《黄 河 颂》 黄河文化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土地的誓言》 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九·一八”事件
《木 兰 诗》 有关乐府、民歌、少数民族称谓知识,忠孝节义、不戚戚于富贵的质朴品质
《邓 稼 先》 百年来的民族情结,爱国爱家、无私奉献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介绍,成语“刮目相待”出典
《社 戏》 江南乡村戏剧文化及风俗
《安塞腰鼓》 陕北高原地域文化,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气魄
《竹 影》 中国画高远的趣味
《口 技》 民间传统艺术
《登上地球之颠》 强烈的探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短文两篇》 《山海经》《列子》介绍,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珍 珠 鸟》 “天人合一”的思想,信赖、宽容的境界
《班羚飞渡》 “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和舍生取义、自我牺牲、整体主义精神
《华 南 虎》 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 狼 》 《聊斋志异》介绍,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3)品 即品味作品文化意蕴。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如古诗、现代散文等),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这来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气息,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著作,也就走近了中国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①从语言美中品味。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体现出人文的关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来描写若有若无的“春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②从形象美中品味。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美貌如花,心地善良,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她的故事有着浓浓的中国情调。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讲解木兰身上的传统美德,如她身上有英勇无畏的胆识,有对父母的孝心,也有“出门看伙伴,对镜贴花黄”的女儿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Tag:中学课题研究研究性课题,课题阶段性总结教研课题 - 中学课题研究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