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教研课题中学课题研究在学生的灵魂之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正文

在学生的灵魂之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03-14 17:52:20]   来源:http://www.xxk123.com  中学课题研究   阅读:8268

导读:4)评 即评价学习效果。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竞赛)次数和成绩(态度)以及荣誉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原本属于它自己的靓丽与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1)设 即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环境意识:“要通过

在学生的灵魂之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标签:研究性课题,课题阶段性总结,http://www.xxk123.com
  4)评 即评价学习效果。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竞赛)次数和成绩(态度)以及荣誉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原本属于它自己的靓丽与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设 即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环境意识:“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苏州园林的景色之美,成就之高,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并借此导入。随着课文阅读,又用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印证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方面的特征,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获得美的享受。还用实物图片配合解释“轩”“榭”等词语,获得直观深刻的印象。由于感染力强,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教育也进行得成功而又不露痕迹。
  2)挖 即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散步》一文故事情节简单,但经作者的思考升华,却蕴涵着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浓浓亲情寄寓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风筝》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先生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更值得我们对封建教育思想、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使学生观赏到华夏建筑文化的富丽堂皇;《黄河颂》、《三峡》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旖旎风光;《安塞腰鼓》、《社戏》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孟子的“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怀,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①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综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课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整理如下:

《在山的那边》 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的信念
《生命 生命》 珍惜生命,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Tag:中学课题研究研究性课题,课题阶段性总结教研课题 - 中学课题研究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