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靠单打一的一枝粉笔是不够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一是指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要善于制作精美的课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其优势是明显的。当然,这些装备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不是所有的课都可用此手段,要因内容而异,因课型而异,因教师而异。比如有的老师的普通话已达到一级乙等的水平,那就大可不必还要使用所谓的朗读音带,教师那优美的嗓音,那丰富的朗读技巧就足已令学生为之倾倒,其现场效果是其他手段难以企及的。二是指教师的网络技术的应用,从网上搜寻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必需,是现代教师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教师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之一。特级教师程红兵说过,网络学习是新时期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也要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去重组优化我们的知识结构。
基于此,广大教师渴望学习,通过学习,更新观念,促使自己去尝试,去探究。柳斌同志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不断学习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 < 基础教育课程 > 创刊寄语》 2004.1, P5 )套用他的 话,我们可以这样期待:一个学习型的学校,才是一个真正的能够创造生命活力的乐园。
教师有动力,渴望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必将全面走进新课程。在走进新课程中,教师已从一个被动者转而成为一个主动者去介入新课程,产生一种研究的冲动。他们对新课程怀有浓厚的兴趣,渴望研究新课程。促使他们有动力的理由有四。
一是国家课改实验区的态势令人兴奋。据福建厦门等 10 个国家级实验区的部分家长对新课程的态度方面的调查,支持课程改革的占 22.3 %,基本支持的占 53.6 %,不了解的占 23.8 %,反对的只占 0.3 %(《基础教育课程》 2004.1 , P24 )。这就表明新课程改革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课程改革的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社会。若得到社会的支持与理解,那新课程的实施就曙光初露。
二是现在有了校本教研的大气候。从上至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把校本教研作为重要的教研方式去抓。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指出:“实践证明,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校本教研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研行动。“校本教研”已成为广大教师耳熟能详的新语汇,已内化为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势单力薄,而是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在支持与推动。这是教师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是课题实验者的成功尝试。许多学校已有众多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课题,一些课题实验教师用心血来倾注,用汗水来浇灌课题实验之花,使得课题实验之树常青,课题实验之果丰硕。他们有的有多篇论文获奖或报刊杂志上发表,有的已成为省级骨干教师,有的走上管理者的工作岗位,还荣获各式各样的奖励……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实验教师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这种威望是对教师本人的最高的精神褒奖,是人生的最丰厚的财富,这种财富不是能用金钱买得到的。这是促使教师由平凡走向不平凡的强大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