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本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第72—73页。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主要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四课时《长方形与正方形》。
2、教学编写特点:
在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本单元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帮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通过把信纸放在信封里“推一推,拉一拉”这个简便易行的操作,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
3、教材内容的核心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和自主探索,使其积极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这部分内容对以后学习面积、体积等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就已经学会了初步辨认,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他们也逐渐在实际生活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一年级下册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直观认识。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具备了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并不困难。但是,由于一年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我充分认识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以尝试探究教法为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锻炼意志,树立信心的目的。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创设学生操作与探究学习的最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2分钟)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朋友”(逐一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学生回答,逐步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找一找长方形、正方形,使学生对长、正方形有初步的感知,同时,现实的情景有利于学生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激起求知冲突,引出课题(3分钟)
下面我们来做个桌面游戏,老师在你们的桌子上放了六个图形,请左边同学拿正方形,右边同学拿长方形。
师:谁能说说这些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这两个图形你们谁也不拿,它们不是也有四条边、四个角,为什么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看来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还有一些特征。(板书:边、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