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五、感受芦花荡的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划出全文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课文前的图片,展开想象,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
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是融情入景。
布置作业
1、完成研读与练习。
2、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整理补充预习笔记
展示课
一、明确学习目标
两分钟交流《芦花荡》的学习目标,学生讨论总结出几条。
预设有如下几方面: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一下预习的内容,准备展示你的风采。
2、主要学习目标,共性问题的解答,做到生生互动,答疑、评价。教师点拨。
3、拓展延伸: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学生齐读或自由读,小组讨论交流。
预期目的: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同学展示与课文有关的诗词,名言警句、歌曲、抗日故事等。
4、交流体验作者的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
5、质疑释疑,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学讨论解决。
6、评选出本节课表现优秀小组。
三、教师总结点评,(课件展示)
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四、布置作业就抗日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日记本上。
整理补充预习笔记
反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展示,掌握小说的有关知识,文章的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描写方法的作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品析精彩语句。对课文的探究品味,要通过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用心感受,深入体验。对于不懂的问题,以及没有展示的内容,都在这一课上有一个展现和提高。
二、课堂步骤
1.写问题,小组内互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分配的任务要具体,要小;学生有问题可通过独立思考、交流、互查来完成。
①学生把生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分析、重点句段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学生结对子,讨论、解决并互查黑板上的问题。
②教师指派每组两名同学到黑板前解答问题,检查掌握情况。
预设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见预习教案)教师点拨。
2.做当堂训练检测,进行检查反馈,组内互查互评,教师抽查。
3.展示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展示课上未展示过的同学来展示。有对课文的分析,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同时还有想到的作品,形式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4.学习收获交流与总结
用4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与体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内容可以涉及课堂展示,学生表现等。
5.教师总结
概括总结本课中学生的表现,以激励性的语言为主。
板书设计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整理补充预习笔记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