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追寻富贵的人。各种花中,牡丹的花是最大的,所以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称号,国色天香。(板书:牡丹文化:追求富贵名利。)
师:“莲,花之君子者也。”什么意思?
生:莲是花中的君子。
师:莲是花中的君子,君子和隐士不一样,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具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板书:君子文化: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
菊文化、牡丹文化、莲文化是中国三种文化的代表。菊文化是隐逸文化的象征,这种人在环境恶劣的境况下会选择遁隐山林、独善其身的做法。牡丹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它追求功名利禄,它是富贵名利的象征。莲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它既要求兼善天下,又要求独善其身。阅读课文,要借助课文读懂文本的文化要义,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徐州教师只是立足于写法的认知,台湾教师则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读懂作者,领悟思想内涵
正确认识作者在文章中传达的思想感情,是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因为教师对作者思想内涵认知存在差异,也就导致了教学的差异。
徐州教师提出:“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学生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作者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第二,作者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教师总结:“连用两个‘独’字,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台湾教师则提出:“莲花有哪些特质?”学生指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此基础上,老师接着点拨:“你看,莲花美不美?很美。君子也是这样,尊重自己也会赢得别人的敬重。所以在第一段里面,我们认识了莲花的七个特质,也就认识了君子的品德。”
两位老师都抓住了文中的“莲花”与“君子”这些关键词语,并引导学生认识莲花与君子的共同特征。老师们缘文披情,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教学思路是清晰的。但是,教师们对作者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故而解读还流于肤浅。作者在言说莲文化——君子文化的同时,还在传达另一种意思,那就是作者对自我一生的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竟是那么的艰难,生淤泥而不染,才是君子的至高境界。
四、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读古文,不能照搬古人的思想,而要读出自我,在这方面,老师都会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拓展,以提升学生自身的精神境界。
徐州案例:
师:“中通外直”写什么?
生:外貌。
师:“外貌”不够准确,换一个词?
生:外形。
师:对,外形。(板书:外形)“香远益清”呢?(部分答“味道”,部分答“香味”)“味道”好还是“香味”好?
生:“香味”好,香味香,味道不一定香。
师:应选“香味”。(板书:香味)“亭亭……不可亵玩焉”是写莲花的——(部分答“样子”)不够准确,作者写“样子”用了一个动词——(生答“远观”)换一个词概括应该是——(生不能答)哦!答不上来,老师用一个词(板书“姿态”)比“样子”好一点吧?(生肯定)那么,作者写莲花的生长环境、外形、香味、姿态,实质是要反映莲花什么品质?同学们概括一下,环境是想突出莲花的什么?生:纯白。师:“纯白”不够准确,换一个词?
生:纯洁。
师:板书“纯洁”
台湾案例:
师:“莲,花之君子者也。”是什么意思?
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师:君子有什么特点?
师:君子是有道德理想、能够兼济天下的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君子要有理想,要注意自我修身。
生:君子要有服务社会的理想。
生:假如我将来做了警察,我就要为社会的安稳出一份力,这就叫兼济天下。我不能够与黑道合污,收取昧心钱,这就叫独善其身。能够这样做就是君子。
两位教师都在努力引导学生读出自我,徐州老师却不自觉地用对话的方式将答案灌给学生,学生得到的是结论;台湾老师却循循善诱,给学生充分的言说权利,学生得到的是思想的乐趣。前者关注学生精神的表象,后者关注的是学生精神的实质。
教师应立足于课文文本,引导学习者辨识文体、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出自我。这些看似常规的解读方式,蕴涵着丰厚的文化意蕴。语文教师倘能够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组织教学,就能够更好地提升我们语文教学的效度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