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的历程令人难忘,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工作、做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积极参与温州建设的驻温部队、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温单位,向情系家乡的海内外温州人,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温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7项指标没有全面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不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尚未有效突破,科技、人才、环境等要素资源支撑能力不足;城市功能和品位有待提升,半城市化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繁重,群众就医、出行、住房等方面的难题仍未有效破解,社会管理压力加大,基层基础有待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不快、行政效能还不高,一些机关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精神状态不佳,缺乏攻坚破难、干事创业的激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不同程度存在,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对以上问题,我们一定继续高度重视,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采取更加有效的对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温州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跨越赶超、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展望“十二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持续推进,调整转型成为最重要的阶段性特征。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温州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环境再造时代全面到来,内外温州人互动有望开启新局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条件更加有利。我们要切实增强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和阶段性特征,善于捕捉新机遇,不断增创新优势,努力再创温州发展新辉煌。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龙头,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陆海、城乡、区域发展,全面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大都市功能区、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5年达到48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率每年达到50%。产业发展构筑新格局,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海洋经济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增长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左右,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开创新局面,基本构筑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中心城市功能快速提升,现代化小城市、中心镇培育走在全省前列,城市化水平达到68%以上。生态文明实现新提升,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2%,水环境功能达标率明显提高,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民生改善达到新高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状况明显改善,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在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上取得重大突破。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需求结构调整方向,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精心实施“十大建设工程”和“十大民生工程”,科学确定投资布局和建设时序,全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三、二、一”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大力培育物流、金融、创意、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提升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建成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深入实施十大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提升农业设施、农业组织化和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实施“港航强市”战略,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深水泊位达30个以上,温州港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加强海洋海岛资源保护和开发,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临港工业、现代渔业和海洋服务业,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坚持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建设科技与产业高度融合的创新型城市。加强“质量强市”和“信用温州”建设,深入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进一步打响“温州制造”区域品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