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人才对转型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科技孵化网络,温州科技城企业研发总部、科技创新大楼8月份投入使用。启动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研究所和温州地理研究所建设。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加快建设国家工业电器质检中心,建成国家金融设备及零配件质检中心、国家阀门质检中心。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配套政策,切实解决各类人才的居住、医疗和子女就学等问题,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对接人才创业创新需求,抓好省博联温州科技创新基地、省级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平台建设。
强化节能减排对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和建设行为,着力构建市场经济新秩序。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各领域节能,抓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扩容提升,加快电镀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力度。鼓励实施循环经济项目,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点规模企业生态化改造。
(三)加快温州大都市区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
编制实施大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彰显城市特色,促进县域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格局。
加快建设城市功能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瓯江口新区,完成半岛起步区主路网,开工建设国宾馆、总部经济园等标志性工程和新的对外通道。大力度推进滨江商务区和七都岛开发建设,加快改造鹿城西部旧城。全面推进龙湾中心区、瓯海新城建设,精心抓好城市综合体、站前商贸区开发。深化温州生态园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三垟湿地公园整体形象。加快推进永嘉三江片、洞头海西湖开发。支持各县(市)新城区和开发区滨海新城加快建设,培育发展柳市、塘下、鳌江、龙港现代新型小城市。
扎实推进“六城联创”。深入开展环境“四大整治”,打好“四大战役”,确保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加大温瑞塘河沿岸截污纳管力度,重点抓好9个片区污水管网整治,实施3条黑臭河道治理,开工建设亲水休闲景观带。深化市容环境卫生整治,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开展卫生社区达标示范创建工作。强化违法建筑集中整治和日常控管,抓好边角地、废弃地规划利用。完善并深入实施“退二进三”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快推动区块联动开发。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启动改造“城中村”41个。保护城市文化遗存,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扎实开展“绿满温州”行动,新增城市绿地28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增加1.5平方米,完成绿化造林10.6万亩。加强公交车尾气、城市噪音和建筑扬尘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城乡垃圾、污水、危废(医废)处置等环保设施建设,抓好龙湾垃圾填埋场前期工作,10月份开工建设天长岭垃圾填埋场,年内开工建设中心片污水处理厂二期,8月份完成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
(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以都市型功能区和区域性中心镇建设为平台,尽快启动并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以“三分三改”为核心,推动股改、地改、户改,促进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农房集聚改造为切入点,统筹安排和建设市政配套设施,启动建设农村新社区和集中安置公寓项目各10个以上。以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为保障,强化组织协调,形成攻坚合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充分受益。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1+”村镇发展模式,深化实施村庄布局规划,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联网公路和安保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实施基层防台防汛体系提升工程,完成农村河网整治100公里,建设小流域堤防20公里,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强森林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电气化改造步伐。积极拓展非农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等收入。
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继续抓好泰顺彭月产业基地、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和文成樟山产业基地开发。加快56省道续建步伐,开工建设58省道筱村连接线,努力改善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面消除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新增1.5万户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强化移民后期扶持,促进安稳致富。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环境保护与补偿挂钩制度,让重要生态功能区群众得到实惠。引导山区海岛群众向中心镇和中心村转移,完成搬迁3000户。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