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优化环境、强化投入、统筹城乡、保障民生”要求,着重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掀起投资新热潮
坚持扩大投资需求与优化投资结构并重,大力实施年度“十大建设工程”,推动民资、外资、国资一起上,确保完成重点建设投资350亿元,带动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
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加快建设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9月份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乐清至瑞安段、状元岙港区化工码头,11月份开工建设乐清湾港区疏港公路、温州火车南站至瓯江口市域铁路客运线,年内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瑞安至苍南段、绕城高速公路西线和104国道西过境等工程。加快推进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温州段、温州机场飞行区扩建和新航站楼、飞云江三桥南北接线、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线、77省道延伸线、大门大桥等工程建设。加快龙丽温(泰)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步伐。加大电网建设改造力度,投产变电容量200万千伏安,开工500万千伏安,开展前期600万千伏安;加快建设苍南电厂,抓好苍南核电厂、泰顺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输配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戍浦江河道整治、永嘉三塘分洪排涝、平阳顺溪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启动南岸水库前期工作,建成珊溪水利枢纽平苍引水主体工程,7月份实现楠溪江供水工程通水目标。加快瓯飞项目前期工作步伐,7月份开工建设促淤堤;8月份前建成瑞安丁山二期和乐清胜利塘北片围垦工程。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和组织协调。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继续推行“一事一议”和dai办制,全力突破政策处理、项目审批等难点。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和前期研究,切实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水平。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做好资金平衡和融资对接。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利用,积极探索低丘缓坡开发,完成清理“转而未供”土地70%以上。全面开展“清障除污”行动,依法加大对“村霸”、“地霸”打击力度,从严惩治阻挠、破坏工程建设的违法行为,有效净化投资建设环境。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十项百亿”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推动雁荡山-楠溪江景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着力培育百丈漈-飞云湖景区、廊桥氡泉生态旅游度假区、南雁休闲旅游区、苍南滨海旅游度假区等板块。高起点规划建设洞头旅游休闲岛,完成瓯江旅游度假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申报全国旅游综合改革城市。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推动黄龙商贸城等专业市场整合提升,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群。加快建设瓯海潘桥、瑞安江南物流园区,抓好空港经济区、温州现代金属物流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步伐,支持保险、创投等金融业态发展,培育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组织。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高速无线通信网络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依托浙江创意园和高校创业(创意)园等平台,创建国家级创意设计中心。
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制定实施十大行业转型升级年度推进计划,支持服装、鞋革等消费品行业通过品牌建设、营销拓展、创意设计,加快提升价值链;引导电气、汽摩配、泵阀等工业品行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先进制造水平。建立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工作机制,深入实施百龙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千星工程”,打造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调整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使用结构,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化大项目对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正泰光伏、中光科技等项目建设。全年推出工业用地出让1万亩,完成工业性投资360亿元。
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8万亩,确保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8亿斤以上;启动建设5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0个特色农业精品区、10个休闲农业观光园和10个森林旅游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粮食、蔬菜、农资等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放心粮油进社区(农村)”工程。建立健全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于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联动,深化临港产业基地开发,培育壮大海洋特色优势产业。加强与上海、宁波等大港及大型船公司的合作,着力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提升温州港“一港七区”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抓好苍南舥艚、瑞安北麂等重点标准渔港建设。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大胆探索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鼓励各类资本参与海洋综合开发,启动洞头县海岛开发开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