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范文中心总结报告调查报告京郊农民工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正文

京郊农民工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03-19 22:02:13]   来源:http://www.xxk123.com  调查报告   阅读:80

导读: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在家乡有教师背景的进城务工人员,开始在打工者聚居的城乡结合部兴办所谓的“简易学校”,就是后来所称“打工子弟”学校。这些极其简陋的学校吸收了一多半的打工子弟,但是,不久后,这些学校被定性为“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法办学”;1998年,北京市公立中小学开始有条件地向打工子弟开放,同时要求在家乡有监护条件的孩子必须回乡接受义务教育,并由公安机关保障执行;20xx年9月起,北京市颁布政策,要求各中小学接纳适龄流动人口子女,并将他们在公办中小学的借读收费,分别降低到每学期500元和200元;20xx年9月,国家颁布政策,提出要对社会力量所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加强扶持和管理,并令进城务工农民流出地政府禁止在办理转学和返回原籍就学手续时收取任何费用;20xx年,全国各地开始重视农民工子女读书难的问题。 为何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会经历这么多年的曲折和困难呢,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艰难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愿意造成的?我们讨论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这是根本原因。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甚至

京郊农民工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标签:调查报告格式,调查报告范文,http://www.xxk123.com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在家乡有教师背景的进城务工人员,开始在打工者聚居的城乡结合部兴办所谓的“简易学校”,就是后来所称“打工子弟”学校。这些极其简陋的学校吸收了一多半的打工子弟,但是,不久后,这些学校被定性为“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法办学”;1998年,北京市公立中小学开始有条件地向打工子弟开放,同时要求在家乡有监护条件的孩子必须回乡接受义务教育,并由公安机关保障执行;20xx年9月起,北京市颁布政策,要求各中小学接纳适龄流动人口子女,并将他们在公办中小学的借读收费,分别降低到每学期500元和200元;20xx年9月,国家颁布政策,提出要对社会力量所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加强扶持和管理,并令进城务工农民流出地政府禁止在办理转学和返回原籍就学手续时收取任何费用;20xx年,全国各地开始重视农民工子女读书难的问题。 

为何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会经历这么多年的曲折和困难呢,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艰难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愿意造成的?我们讨论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这是根本原因。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我国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代价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来的。我们查阅的资料显示,20xx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20xx年的2.81∶1扩大到3.11∶1,整体收入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 46,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里的大量涌入,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发生。试想如果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持平,那么农民工子女问题肯定不会陷入目前这种尴尬的境地。然而这些并没有换来城市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反而加深了两者的误解与隔阂。城市居民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时候,忽略了农村的发展,农民工的权利和要求并不在他们的视线范围之内的。因而,他们的子女教育也就不成为城市政府和居民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了。 

第二,我国户籍制度的硬伤—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公平。我国居民户口长期以来就被人为地打上了城乡的烙印,不客气地说,这就如同把全国居民分为了两个等级,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难找出第二例。持农村户口的居民无形中被视为二等公民,他们不能在城市工作、居住和入学。但是,城市化的迅速进程和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让许多农村人口盼望着去城市谋生,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状况,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城市里日渐增加的农民工子女因为那个带有歧视性的,僵化的户籍制度而得不到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机会。尽管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可以“自由”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大部分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 

第三,一些政府部门对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态度不热心,措施不得力。教育应该属于公共资源,理应由政府出面提供。因此当农民工子女教育出现问题时,政府要负主要责任。目前政府在很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不仅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甚至还剥夺了其中一部分受教育的机会。中央制定的不少建设性的政策,下发到地方政府具体执行时就变了味,由于增加的学生需要地方财政拨出多余的义务教育经费,许多部门认为增加农民工子女学生就是增加财政负担,对此他们避之不及,此外,学生的增加还相应的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福利、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开支,降低了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政绩,这样的事自然不会让地方政府热心关注并付诸实施,反而会让部分单位制定一些限制、刁难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措施。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教育的地域不平衡使身处异地他乡的农民工子女难以得到公平的教育。这个问题是那里的家长提及最多的一个问题,也是以前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什么是教育的地域不平衡?这个名词以前好像只在高考时提到过,全国三十余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互不相同的高考录取分数。一些经济发达、高校云集的地区如京、沪、津等地区高考分数很低,这里的孩子可以不困难的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们从小学开始就没有什么学习压力,所以这些地区的教育方式是一种重素质,轻应试的轻松方式,而那些经济欠发达,人口众多的省份高考录取分数反而高得出奇,那里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着十分沉重的学业负担,这些地区的教育方式当然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基本不考虑其他素质的培养。恰好这些人口大省又是进城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地,大城市里来自这些地区的农民工很多,僵化的户籍制度不可能让他们及子女得到大城市的户口,所以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子女必须经历并适应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且,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不出色的教学质量给这些孩子的教育又打了一些折扣,因此,这一切都对他们以后回原籍升学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一位来自山东的农民工用他的孩子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当初来到北京时,他的孩子学习变得很轻松,常在班上考前几名,但是其他素质如表现能力、计算机知识、英语听说能力和课余爱好的缺乏使他在班上被人瞧不起,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了自己其他素质的培养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他和父母都拿不到北京户口,所以必须回原籍参加中考,高考(山东的高考分数比北京高100多分),回去后才发现自己的应试能力下降了很多,在全班只能考倒数几名,不得不留级。因此,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在高考中吃亏,又纷纷将子女送回原籍上学。孩子一回去,又引发了留守子女的监护等一系列问题,让在外打工的父母牵肠挂肚。于是,一位农民工向我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孩子受教育应该在城里还是在老家?怎么选择都是煎熬。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格式,调查报告范文总结报告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