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造成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在一个追求效率至上的浮躁社会里,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已渐渐被许多人淡忘。
四:构建和谐的社会—我们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
教育是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繁荣昌盛,生死存亡的事业,再穷不能穷教育已经是许多中国人的共识,而在教育事业中,基础教育又是举足轻重的一环,基础教育普及不到位,教育质量不过关,会对其他一切教育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经过一年年的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的普及率节节攀升,一些城市公办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质量在世界上都位居前茅,但是,占中国青少年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子女却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他们中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根本就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部分农村学龄儿童辍学率高得惊人。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还是把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让少数强势家庭的孩子的教育环境一年比一年好,或者,把大量教育资金投向那些名牌高校。这种重视高等教育的做法无可厚非,高等教育的确也需要资金投入,但是,基础教育时期才是塑造学生基本人格的黄金时期,基础教育的薄弱使许多名牌大学生从小就未能形成爱国、诚信、朴素的基本品质,使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忽视了国家对他们的投入和奉献,选择在毕业后出国学习、工作并定居国外,使国家辛苦培养的成果尽归他人。这样的政策倾斜会导致许多问题,农村的少年儿童和进城农民工的子女长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让他们的生活状况得不到良好的改善,这势必影响未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而且,这样的恶性循环是一代影响一代,许多农民工子女可能世代都是弱势群体,长此以往,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的前景堪忧。
作为国家政策长期照顾和扶持的大学生,更应该关注这些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我们可能是今后国家建设的领导者和主力军,农民工子女也可能在更远的将来担负起这个责任,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与国家的命运相连,更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告别那种“充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积极了解我们周围这些问题的现状,深入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因为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能就是相应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目前,中央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让人与人之间达到平等,不仅是财富分配制度的平等,更包括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生存机会的平等。其中教育机会是关键,如果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也一定能够在其他方面获得和他人平等的机会,相反,如果一个人连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都不能获得,那么他也很难得到其他平等的机会。可见,教育的平等性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站在平等的原则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地区平等。目前这种带有身份色彩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相适应。这样的户籍制度早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让全国的公民,无论城乡,只要是在我国政府管辖范围内,一律平等。这会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地位,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也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二,建立一套一致的义务教育经费体系,打破城乡分割的现有体系。以前的义务教育政策有城乡区别,城市义务教育的经费由地方财政拨款,而农村的经费是由乡镇政府以教育统筹的形式向村民集体筹集,这给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带来了极大压力,教育经费体系统一后,地方政府将有责任和义务为当地外来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经费,让这些孩子不再生活在“三不管”的教育真空地带,不再徘徊于书声朗朗的校园之外。
第三,大力扶持民办教育,鼓励个人或团体面向进城农民工子弟办学。城市公办学校毕竟资源有限,也不能一时就将所有农民工子女都送进公办学校,在一个时期内开办一些过渡性的,适合农民工子女特点如流动性强、费用不高的民办学校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加强扶持和监管力度,优惠政策和严格把关并举,既不能为办学者设立过多限制,也不能容许部分办学者以营利为目的而损害学生的利益。我们认为,这样的民办子弟学校只是一种过渡产物,迟早会与城市公办学校合为一体的,应该把它们的教育质量纳入与公办学校一致的评价体系,或者与有条件的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借鉴公办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经验,为日后教育的彻底公平一致打下基础。
Tag: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格式,调查报告范文,总结报告 -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