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师的“青少年角色”
教师要履行教育者的职责,“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们的心灵。”
有些教师对待学生,往往是“居高临下”,命令多于商议,威严多于亲切,指责多于帮助,惩罚多于鼓励,因而使学生对教师存有“戒心”或“敌意”,产生对立情绪,即使对教师的正确教育,也常常以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方式来对待。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朋友,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诚心,把教师也当成知心朋友。当然,师生之间的基本关系毕竟还是以公务情感为基础。因此,教师不能过于热烈地扮演朋友的角色。一个过分地把自己等同于学生朋友的教师,虽出自真诚的理解和帮助学生的愿望,但可能会因此丧失了作为一个团体指导成员的职权作用,导致工作上的失败。
教师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有他自己的原来面目;教师作为一个社会角色,也有他进入这个角色后的扮演。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常常遇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的两种相反角色行为的情况。如教师一方面要管理班级,要有权威性;另一方面要做学生的知己和朋友,要有亲近感。又如,教师一方面要随时迅速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一方面又得考虑不能粗暴行事、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多种工作角色之间发生矛盾时,确实很难把握角色的“度”。但作为教师,又必须努力地按社会期待的标准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将许多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
当然,师生冲突的破坏作用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根据是实际情况,一律把它归咎于教师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冲突的控制权有时可能不在教师的手中,但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把握。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认识到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师生冲突的破坏结果就可能转化为教育结果。那么,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呢?
一分对中学生的调查报告表明,学生喜欢具有以下品质的老师:(1)教学方法好,热爱和尊重学生;(2)知识广博;(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4)对同学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而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往往具有这样的缺点:(1)经常责骂学生、讨厌学生;(2)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3)上课拖时间,上完课就不理同学;(4)教学方法枯燥无味;(5)偏爱,不公正。对以上几项的偏重程度,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有差别: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特别欢迎“教学方法好”的教师(78%),而高中学生则特别欢迎“知识广博”的教师(90。8%)。初中三年级学生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方面,多数的学生不喜欢“经常责骂学生、讨厌学生”的老师(92%)以及“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的老师(91%)。另据上海教育学院郭继东调查,目前学生中16。22%的人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28。65%的学生与老师感情较为融洽,而感到与老师相处时十分愉快的,竟然低至17。84%。据江苏无锡市十一中冯振德等同志调查,现在教师中认为学生“一代不如一代”的达70%,认为学生“一代与一代相仿”的占22%,而认为学生“一代胜过一代”的只占8%。当心中有了秘密时,只有3%的学生会告诉老师,老师被排在“知心朋友”、“兄弟姐妹”、“父母”之后的最后一位。
从以上调查材料,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作为教师,如果不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方面的修养,就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第二,师生之间如果减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沟通,长此下去就可能出现彼此的信任危机,进而导致师生冲突的发生和激化。应该看到,我们的广大教师是具有良好的师德的。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培育国家之栋梁”、“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不误人子弟”当作自己的工作信条,对学生、对社会的未来的负责胜过对自身付出的索取;他们热爱学生,把对学生的爱看作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养料”,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爱,不是出于某种个人需求的私心,也不在于学生形象的可爱或学生的行为举止合乎自己的心意,而是出于对祖国下一代的关怀,是一种包含着深刻社会内涵和社会意义的爱;他们理解学生,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即使学生的行为明显失当错误,也能具体分析其失当、错误的原因。如学生破坏纪律,可能是希望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学生顶撞老师,可能是由于老师过于严厉或急噪等等,并且尽量宽容地对待和处理。他们尊重学生,既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善于在教学过程 中创设一种师生相互尊重、信赖、平等的氛围,也尊重他们的人格,善于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焦虑,平等相处,互谅合作,使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更具有“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气质,无论何时何地,都以自己的优秀品质影响、感染学生,以稳健、平和体谅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凭感情的起伏任意发泄,不冲动,不走极端。他们具有教育机智,即面对教育活动中未曾料到的情况,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并选择最佳教育手段,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理念,班级管理论文,教学资料 - 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