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具有民主精神,实施民主管理。正如魏书生所说:民主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多数人参与政治,参与决策,参与比较复杂的工作。而实施民主管理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师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目前中学生心里话不愿对班主任讲,原因就在于一些老师总是以管理者的面孔出现。
二、在管理中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工作中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而不重优轻劣,让学生感到他们都是班级的主人。同时还可采取一些措施,如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实施班组长轮值制等,增强学生班级的主人翁意识。
三、指导学生进行管理,学生是班级的主体,但他们毕竟是学生,是受教育者,要把社会的要求变为其素质,需要班主任的教育和指导,如指导学生正确的管理自己、管理他人,怎样参与班级管理。
四、放手让学生组织自己的活动,独立开展工作。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还有对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也在管理中让出一片空白,让其自我管理,以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3、管理开放观
管理开放观是相对于封闭管理而言的。封闭式的管理是一种防御式的管理体系,对外来信息一概加以排斥,对学生则加以严格限制,不许学生越雷池半步,试图把学生思想禁锢于狭小的天地之中。这在社会已发展到高科学化的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在家庭、社会接受教育,从课外、校外接受的信息与日俱增,要想学生不问窗外之事,不受外界影响不仅不可能,而且也严重违背国家的教育方针。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揭示了一个真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人的成长过程又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人们在认识社会中认识自我,促使自我成长,从而服务于社会。教育管理则应加速其成长速度,努力达到方针所要求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定这一观念班主任首先要正确认清社会生活变革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即不一概视为洪水猛兽,也不不加取舍地兼收并蓄,关键在于充分运用积极有利的一面以抑制负面消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如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现象,在讨论中点拨、引导,教学生学会看主流。
其次,组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如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工、农业生产活动,使之较为全面地了解、认识社会,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
第二,在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设施、教育渠道、挖掘管理资源,把班级对学生管理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影响学生,管理学生。总之在更为广阔的环境中教育学生,培养学生。
4、管理的全面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班主任应责无旁贷地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目前有些班主任只重视尖子学生而放弃差生,或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如只要求差生上课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在校内不调皮捣蛋,其他不闻不问。也有些班主任工作以“分数”论英雄,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好一切都好,因此在管理中只偏于某一方面。如对尖子学生只重视学习而放松对其品德的要求。这既与当前的考查制度有关,更与班主任管理观紧密联系。我们说品德、学习以及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影响学生今后能否立足于社会的先决条件。人们常说:思想不合格是危险品、学习成绩不合格是废品、身体不合格是次品,不是没有道理的。作为班主任要为每一个学生负责,要为学生未来负责,管理时一定要具有强烈的方针意识,以教育方针指导自己的管理。
一、在管理对象上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尖子学生,还是差生,全面提高其素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在管理内容上,既注重智育管理,也注重德育和体育管理,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三、在管理空间上全方位性,做到学校、家庭、社区、学生自己四方面的结合。管理过程上做到全程性,既注重启始年级,也注重毕业年级的管理,更注重产生分化的初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