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笔者曾在课外活动时间留给高一学生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用图形计算器探索:在上单调递增,求a的取值范围.
按常规教学,这个问题只有到高三学习了导数之后,用导数知识求解,而对高一学生而言,似乎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况真是这样吗?笔者也在怀疑.
问题公布出去的第二天,就有一位女同学拿着她的研究报告找到了我.她的基本思路是:取a=-2,-1,0,1,2,3,4,5,通过图形计算器作出图象进行观察,利用轨迹跟踪功能,猜想a£3.
证明如下:
没想到在图形计算器的帮助下,有同学居然解决了此问题.数学也需要实验,而图形计算器正是搭建实验的平台.对教学内容适度深化,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运用图形计算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大有帮助.
四、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转变观念是用好图形计算器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认为只有学会了才能去做,因此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的概念和知识点,而后让学生做练习,再尝试解答相关问题.教师更多关注怎么“教”,学生的“学”是在教师设计好的程序中展开,大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现代教学观首先关注学生的学,认为知识要*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鼓励学生在“做”中学,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作为学习方式.因此,要转变学习方式,首先得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二)运用图形计算器应把握好适用、适时、适度的原则
由于观念不同,教师教学设计不同,图形计算器的利用价值也不同.图形计算器不会思考,它只是一种工具,真正创造性的思维还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因此,在运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什么内容用?而这一内容允许适度深化,跨越知识体系,只要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就行.在什么时机用?怎样用才能充分发挥图形计算器的功能与作用?是将它作为验证结论的工具,还是用它去体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发现的过程,真正去“做数学”呢?看来应把握好适用、适时、适度的原则,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三)运用图形计算器助学、导学,最终实现促学
图形计算器进入课堂,首先应明确:我们用它来作什么?图形计算器不只是“教”的辅助工具,而更应该是一种学生学习的工具.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学方式的转变,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图形计算器可以帮助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些知识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材的某些教学难点、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以较直观较清晰地去感受、去掌握,最终使它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工具,用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
Tag:课题研究,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教学资料 - 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