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微型研究”课题于20xx年 9 月由学校教科室提议立项以来,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我认真地从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评价的基本特点,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教师评价语言的使用和学生作业批改评语的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针对这一情况,反思过去的教学行为,发现过去的教学在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的策略和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1、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形式单一,方法匮乏
首先是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一堂课学生学得好不好,我主要看他们能不能完成课本上或我预设的题目就行了,而很少关注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历程,这种评价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但只能是“事后诸葛亮” ,无益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其次是评价重知识技能轻能力和情感,尤其是缺乏情感的评价,使得课堂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无法获取成功的体验,学生参与意识差,毫无创新能力,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本该生机勃勃的课堂活动变成了死水一潭。
2、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评价的语言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差
我的课堂教师的评价语言未能根据学生需求,或问题难易和价值而设计相应的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评价语言,要么是千篇一律,要么就是根本不进行评价,把学生从 “问题多”变得“无问题”,造成低年级时课堂上小手如林,高年级时课堂无手伸起的尴尬境地。
3、教师们有一定的评价意识,但评价语言笼统没有针对性,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以往在课堂上说的最多“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后来学了一下评价语言也只是平淡、含糊不清,或者一节课都是“很好”、“非常好”、“棒极了”“大家表扬他”或者整节课都是学生齐呼“棒、棒,你真棒”,伴随着一片整齐的“一、二,一二三”的掌声……课堂表面非常热闹,教师对学生表现无奈。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教学给学生以人文关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不管题目难或易,一概以脱口而出的“真棒”、“很好”进行笼统的随意性评价,后来发现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形成产生负面影响。的确,这些语言有一定的激励性,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的教师评价用语应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机制,学生希望得到的不是简单对错评价,而是对自己的回答做出具体的分析,做出必要的解释,提升发言的品质,从更开阔的视野中看问题。
4、对学生作业评价方法老套,没有新意
小学数学作业的批改,受教我们老师的影响。大脑里已经形成一种模式形,这个模式是:错题打“×”,对题打“√”落款是几月几日,或者加上一个等级评价。错题要求更正,若再错,再打“×”,再订正,直至作对为止。至于等级吗?有的用优、良、中、差;有的用A、B、C、D;有的打百分制的分数……我们的老师,老师的老师……都是忠实地、不折不扣地照着数学作业的批改模式进行批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唱着这支“老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老师开教研会一直在思索,学生的作业是什么?批改作业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们认为,学生的作业,是课堂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课堂学习的一个延续。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也是在对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评价。充分发挥作业评价在数学教学中的正确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学生智能和身心得到全面积极主动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更好的拓宽批改作业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依据《新课标》理念,结合我校实际,我选择了“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研究”这一课题,并认真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