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师评:赏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是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成员。 “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愿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同学听吗?”“你的发言很精彩,谢谢你”,“棒极了”,“让我们来分享你的快乐”等等教学新用语。充分体现教师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正面教育为主,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他们,教育他们,感染他们,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表扬的滋味,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的内容不仅仅考察学生的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数学学科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和理解,还包括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的方法与能力、行为与习惯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1)过程与结果兼顾
评价要重过程、重应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度。要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交流、^对`话的程度,看学生是否发挥了主体作用。评价中不完全以活动成果为重点,应挖掘活动环节中内含的因素作为个性教育素材去启发和引导学生。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A组的学生按照老师提示的方法将梯形的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很快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B组学生总想将梯形的面积转化成三角形的面积来探索出与众不同的方法,但由于缺乏经验,虽然齐心协力进行了尝试,但结果没有成功。评价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B组同学的学习过程是失败的,他们在探索中最起码获得了一种探索艰难性的体验。这是一个人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新所必须的经历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不可量化的“长效”和“内隐性”。按照主动获取学习、独立思考这样的学习目标来衡量,B组的学习是发展性、具有独立思考的价值,而A组只是重复前人的经验,从学习过程上看B组的收获就比A组大。所以,评价时要注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2)能力与情感并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要受人的意识支配,所以教学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更要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情感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真正体现评价的导向性。
(3)个体与整体兼融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对小组群体的评价,把注重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然而,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却又会忽略学生个体的发展。小组合作是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注重对小组群体评价的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设立“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