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健康教育》小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
    小课题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最主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同时也承担起了实施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小课题研究就是模仿或者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积极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我们在具体实施时遵循以下的步骤进行:
1)、组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小队。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组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小队。在人员的安排组织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学生以往的学习状况、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的关系、获得课外知识的途径以及家庭住址等,特别是各自的心理健康方面状况。尽量使每个小队力量平均,对心理健康问题、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分析、总结能力,这样才能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
2)、生成《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题。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根本,以学生知识、能力现状为参考,找到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研究主题,而主题的质量往往是研究成功与否的前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和小学生普遍反映出的心理问题,我们经过分析、探讨和与学生的交流,确定了“正常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内容,学生可以对这些主题进行自主地选择、分化,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主题,从而确定研究的方向。
3)、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研究方案是保证心理小课题顺利实施的前提。一般的方案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过程的计划、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课题研究的时间表、预期的研究结果等方面的内容,在设计上要求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尽量生活化,通俗易懂,以便学生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计划。下表是我们学校进行心理健康小课题研究的方案:
4)、《心理健康教育》小课题研究的实施。学生根据制定好的心理健康小课题研究方案,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包括资料的收集、访问、随机调查、实验、数据的汇总、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各个方面。另外还要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备份,比如用照片、音像等记录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反思、总结和评价。
5)、《心理健康教育》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在学生研究的总结阶段以多种形式如多媒体课件、心理健康方面小报、小品表演等进行研究成果的展示,并且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定,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研究的兴趣,又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心理感悟的体验性学习
    体验是指亲身体会、模仿某种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段,担任一定的角色,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去参与活动。心理感悟的体验性学习是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形成内心矛盾冲突,在解决内化矛盾的过程中矫正学生认知,获得触及心灵深处的感悟,最后形成学生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的一种自我教育。如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中一年级的《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四年级的《开个“处方”治厌学》等内容,都可以用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安排教学,而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也远大于单纯的说教。
    3、心理适应的实践性学习
   心理适应是近年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涉及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适应的机制是由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等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与此相关的心理素质是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重点,而实践性学习是培养心理素质的最佳途径。像一年级上册中《适应环境的能力——热爱我们的学校和班级》和《挑战难题,品尝学习的快乐》这些内容,就是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调节对事物的认知,进而转变态度,能够自主地选择正确的行为,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一切的变化。
    4、自我构建的反思性学习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获得任何知识都是他们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依靠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心理状态的健康过程也不例外。反思是心理健康教学的结尾部分,既有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反思(如三上《战胜拖延,消除惰性》等),又有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反思,学生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我,了解了自己的心理现状,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心理构建。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