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的下一代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有一种健康的心理素质。确实,知识和技能的拥有,只是人才出色的一面,只有心理健康才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保障,成为人才真正发挥效能的重要保证,让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乃至优秀的社会人。
现在的孩子心理健康吗?难说。当今的社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出色的智能素质的拥有首当其冲地成了社会竞争的资本,也成了为人父母者对孩子的发展需求。于是乎,补习班、兴趣班纷呈迭起,成了孩子们假日中的生活时尚。就在成人津津乐道、无限憧憬时,孩子们的笑脸逐渐淡漠,天真烂漫逐渐变成了不可思议的早熟,于是种种问题行为得以诱发。诸如撒谎、情绪冲动、攻击、退缩等等,正是这种不合理的期望,剥夺了孩子们飞翔的自由,成了他们的负累,直至被迫过早地踏进了早熟的怪圈。
在农村,除了上述现象外,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家长素质的差异给孩子们带来的耳濡目染的影响,也看到了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给孩子发展所造成的心理、行为差异。幼儿期是人生发展中的起始环节,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心理的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此,我园于20xx年9月申报了此课题,立足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以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探究和矫治为具体内容,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让孩子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也为家庭的教养方式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家园合力,共促孩子健康成长,使他们的心空更阳光。
课题界定:
幼儿行为问题是指幼儿的心理发育偏离了正常发育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偏离正常行为的举动,这种行为状态也称灰色状态或亚健康状态。我们课题中所指的幼儿行为问题一般是程度尚轻、滞留于浅表的问题行为,如撒谎、行为攻击、言语攻击、退缩、怕羞等。
幼儿行为问题的矫治是指针对幼儿表露出来的消极行为,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尝试运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方法,有计划地进行干预,帮助他们逐步返回正常发展的轨道,并辅助于一些克制问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使他们不断健康成长。
课题理论支撑
1、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都可在幼稚时代立下适当基础。”如果这一时期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将终生受益,反之则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