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调查及对策  
 
    一、“留守儿童”问题与背景
    1、什么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等方式,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由于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生活中存在着诸多隐患。目前,这个群体在我国已相当普遍,尤其在农村特别突出。
    2、“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从一定的程度上讲,在现今中国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可以说,农民外出打工,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关于我校“留守儿童”的数据调查及分析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留守儿童总数在880万左右。我校是一所县级农村示范初中(代管小学六年级),学生总数为1200人左右,其中父母均不在家的有34人,只有单亲在家的265人,“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25%,他们受监护的状况及表现状况令人担忧,从我校“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受监护状况的几组调查数据中便可见一斑。下面是具体数据。
    1、“留守儿童”中的45%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20%由亲戚代管,可见隔代监护成了留守学生主要的监护方式。
    2、43%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儿童”,39%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11%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非常吃力”。
    3、81%的亲戚表示“不乐意帮管孩子,但没办法”。
    4、55%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只有22%的“留守儿童”表示“有烦恼的时候能和照顾我的人说”。
    这些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和家庭温暖,无论是隔代亲人还是亲戚,对他们大多局限于吃、穿之类的浅层关怀,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难以尽到对他们的教育责任。
    今年五月,学校政教室牵头,组织各班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班主任在报告中指出了部分“留守儿童”具有共性的东西,列举如下:1、情感冷淡,缺乏爱心;2、生活铺张,不懂节俭;3、我行我素,不受管束;4、性格偏激,容易激动;5、有挫折感,自信心弱;6、行为乖僻,不计后果。用班主任的一句不恰当的话就是:多数“留守儿童”心理不太健康。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
    1、“留守儿童”毕竟是未成年人,明辨是非能力尚欠缺,好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便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征。
    2、“留守儿童”难以得到父母关爱,却渴望温情,为得到温情可能不择手段,或得不到温情后漠视人情甚至发展为仇视人情。
    3、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并不图孩子在校学习怎样,而仅仅把学校当成“托儿所”,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对学校工作不予理解和配合,这样更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
    三、几个典型例子
    1、我校301班有个学生叫易某,家住集镇,是移民来的农村人口。该生很聪明,学习成绩一度非常优秀,居年级前二十名。由于家庭原因,他从九岁时父亲负气外出不归,其母带养。本来情况还可以,只是有些“个性”让人不能接受。比如:自负、好斗、骄傲自满,偶尔也还上网。一年半前,其母随人外出打工,由其年近七旬的外婆带养。老人年岁已高,根本无法管理除吃住之外的其它问题。慢慢地发展到打架、抽烟、上网……班主任多次找他谈心,进行帮教,由于无法与家长联手,但效果很不明显。时间长了,该生对班主任的教育愈加反感,今年四月,最终发展到与班主任大吵大闹并顽固地离开教室,呆在家中。学校后来多方努力,虽然该生最后坚持了学业,但中考一败涂地,成为他个人、家庭和学校的一大憾事。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