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结合学校周边社区环境,自主确定学校发展方向、办学特色,确定学校的组织行为和管理行为,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办学效能。校本管理主要是实现学校管理自主化、管理人本化和管理个性化。
    校本管理机制,就是教育行政机关把学校的日常管理权交还给学校。学校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运行,学校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要从学校具体的条件、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本校特色,逐渐建立起具有本校浓厚文化特质的现代教育制度和体系。
    2.建立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校长队伍
    校长是校本办学的关键。“一个好校长,决定一所好学校”。校长的知识、能力、品行、智商等都达到现代教育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校本办学的理想。对校长的选拔和培训,必须按专业化要求,按专业化的标准。对校长的考核要坚持政治考核和专业考核相结合。
    3.校长的决策权和责任权,应尽快法规化。依法治校的法规制定,重要内容应该是校长的决策权限和校长责任权限的法规建设。也就是要明确在什么法律下校长拥有决策权,一旦制订,校长的决定权必须保证使用。校长坚持了标准并完成了程序,校长就有权决定谁来担任学校部门的负责人。反之,校长有决策权,必须有责任权。如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出现差错和严重失误,从经济上、责任上追究并接受相应处罚。这样才能保证校长权力行政的畅通,也保证对校长的监督。
    4.建立完善的监督、审议机构
    (1)成立校务委员会。在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在校长决策以前,对校长决策的内容进行审议。
    (2)建立教代会制度。对学校重大问题和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思想、奖惩制度等必须通过教代会代表的讨论,取得教代会的理解和支持。
    (3)党组织和工会应起监督保证作用,监督校长执法情况,学校发展情况,保证校长正常行使权力。
     5.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
    校本管理的核心是权力下放,意味着政府授予学校更多的权力,政府将管理中心下移。政府从对学校的微观管理中摆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管理上,主要是综合运用立法、拔款,学校规划、政策引导、监督评估、信息服务等手段对学校事务进行指导和客观调控。政府应相信学校有能力理解和执行好国家的有关政策,把握好社会发展对学校的要求,办好学校。
    三、走向“校本”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向
    基础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只有基础教育办好了,整个社会文明才能表现出高水平,国家的整体力量才能得到坚实保障。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开展校本办学的理论和实践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1.国家各级政府正在调整各项政策,改革政府职能,取消一大批审批项目,并逐渐淡化评先等非专业化行为,为学校实施校本办学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2.在现有权长负责制的框架下,校长相对权力保证。具有了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人事任免权和财政权。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能充分体现。
    3.校本课程全面实施。让更多的学校根据社区、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需求编制学校课程,使学校在执行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把课程权力下放到学校来,这正是校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4.家长、社会日益关注学校管理。随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接受教育的程度逐渐成为决定人们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家长们更多关注子女的教育,他们的意见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就使他们参与学校管理成为可能。同时,终身教育观念被人们逐渐认同,建立一种学习型社会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于是社会与学校的结合越来越显得突出,校本管理正适应了当前的这种需求。
    当然,“校本”课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层次的课题,有许多理论和实际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行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现在做起,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为教育管理改革的突破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真正走向校本之日,也是教育真正得到振兴之时。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