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热爱美好自然
相关的品行要求,主要包括:珍爱生灵,环保意识,求善爱美之心,物我同一的价值观,寄情山水的自我调节意识,等等。
4、尊重客观规律
相关品行要求,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勇气,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反对迷信、抵制邪教的自觉性等。
5、追求持续发展
相关的品行要求,主要包括: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不图一时快乐、追求终身发展的自觉性、自主性、自制力,文明竞争意识,拒绝黄4534535aaa色、文明上网等。
生态德育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特征。在内涵与外延上,它体现和涵盖了中央和新课改提出的所有培养目标内容(主要依据文件见附录),但在表达形式上,却根据发展主体(学生)定位,而非教育主体(学校和教师)定位,简明通俗、贴近学生,易于接受。
另外,以上五个培养目标定位,分别涉及知(认知)行(行为习惯)意(情感品质思想道德)三个层面,而非仅涉及“知”单一层面,也就为实施策略和途径的确定,提供了导向依据和运作思路。
四、课题实施的基本策略和具体途径
生态德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涉及知、行、意三个层面。针对这三个层面的具体特点,分别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针对生态德育目标实施所涉及的认知因素,重点采取课程引领策略,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程引领策略,简称教化策略。是通过教育等手段,让学生明白事理的做法。
具体途径与办法主要有:
1、构建和实施以“生态德育”为主题的嘉善县地方德育课程。
按照《意见》提出的“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组织专家力量,编制《嘉善县中小学生态德育读本》,并纳入综合实践课程加以实施。
《读本》编制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中小学不同年龄特点和发展要求,科学分布针对性的生态德育目标内容;(2)内容尽量不重复现有课程已经涉及的范围,而着重对现有课程作有益的补充和拓展;(3)按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合结构方式设计,为各校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留下充裕的空间;(4)按照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校本课程实施和运作体例将充分考虑课堂教育与实践参与、活动体验有机结合的需要。
2、强化学科教学中的生态德育渗透功能
按照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和教育的渗透性原理,努力发掘智体美劳各育,尤其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并加以充分有效的利用。比如通过智育可以培育专心致志、勤奋好学的品质,通过体育可以培育坚忍不拔、奋勇争先的品质,通过美育可以培育追求完美、表里如一的品质,通过劳技教育,可以培育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
为保证学科渗透的有效实施,教育局将组织编制各年级各学科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要素参考细目,供教师备课和教学参考使用。
第二,针对生态德育目标实施所涉及的情感品质思想道德因素,重点采取环境影响策略,以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和力量,形成整体合力。
环境影响策略,简称感化策略。是优化环境并使其充分发挥德育影响,产生感化作用的做法。
具体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按三方面内容优化德育环境
德育环境,可以分为校园物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外德育环境三个方面。
(1)校园物化环境优化内容
新建学校人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达到万校达标工程的Ⅰ类标准。老学校按扩建或迁建思路,xx年内实现全县达标。
绿化面积和空气质量,20xx年全部达到绿色学校指标。
并根据人均供氧要求,为小班化创造条件。
(2)校园文化环境优化内容
按照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和要求,调整校训,确立校标、校歌,创立校刊或校报,建立学校电台、电视台和绿色网吧。
根据素质教育要求,成立各类学生业余兴趣小组、文学社团和研究协会等等。
确立各类学生组织参与的艺术节、活动周、科技周等。
每校建立校史展览室,成立校友联谊会,发掘校友资源,更新校史资料,并使其发挥德育功能。
成立学生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注意发掘家长资源并使之发挥德育功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学校课题研究,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课题申报表,教研课题 - 学校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