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苏轼词五首教学一体案» 正文

苏轼词五首教学一体案

[12-07 14:03:30]   来源:http://www.xxk123.com  高三语文教案   阅读:8109

导读: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2、试分析“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中“浸”字的表达效果。“浸”字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3、上片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刚冒出短短的嫩芽,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沙路无泥”,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暮雨规啼”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声声啼鸣。4、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哲理: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作者情感:作者当时正处于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处于逆境之中,“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作者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该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的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

苏轼词五首教学一体案,标签: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xxk123.com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2、试分析“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中“浸”字的表达效果。

“浸”字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

3、上片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

“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刚冒出短短的嫩芽,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沙路无泥”,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暮雨规啼”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声声啼鸣。

4、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哲理: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

作者情感:作者当时正处于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处于逆境之中,“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作者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该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的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5、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的十分巧妙。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

分析明确:

同意。

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充满生机,“兰芽初生、溪水清冽、沙路无泥、暮雨萧萧、子规清啼”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作者选取这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

(四)课堂练习:

下面是对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片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境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一路 ,表现了词人执著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参考答案:C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模板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苏轼词五首教学一体案》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