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一轮教研活动案例研究虽已落下帷幕,我们难断思绪,体味反思,不由想起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清朝时期的国学家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我觉得我们的校本研究也应该有三重境界,正因为经历了这样的三重境界(提炼问题——诊断研究——反思提高),才能给我们的教学实践带来生机,注入活力,促进每位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提炼问题
(一)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教学中的困惑。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的确定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课标要求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 教学困惑
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就经常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为主题开展活动,很多老师在朗读指导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种尝试,但总是找不到最佳的朗读指导方法,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二)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让老师们从语文教学的源头去寻找朗读指导策略的理论依据,形成新的理论高地。同时,让老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教师带着问题,再次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
一段时间后,我们语文教研组围绕 “朗读指导的策略研究” 的主题召开了教研活动。针对“用怎样的策略去指导朗读才是有效的?”大家各抒己见,意见不一,争执不断。经过讨论,我们确定研究主题:品读重点词、句、段,感悟文本内涵。这个研究主题的确定也正好与我们的课题“品读,提高表达技巧”相吻合,真正达到“教研科研一体化”。
为伊消得人憔悴————诊断研究
(一) 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实践
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以课例为载体有利于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所以我们的主题探究策略必须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来印证,于是安排宋老师选定一篇课文,进行朗读教学。经过考虑,宋老师选择了五年级下《草船借箭》一课。我们又根据本单元的目的要求,把侧重点定位:品读重点词、句、段,感悟人物特点,选定课例后通过集体备课,并反复说课、论课,宋老师进行了几次公开教学,展示过程,为教研组研讨活动提供了范本,让大家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教学研究课每次试教结束后,我们尤其重视反思,因为反思教学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的反思、自评和同伴的反思、互评,專家的引领,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不同层次人员的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智慧。
1、在一教中提高
宋老师一教后,组内教师认为宋老师能抓住6-9这几个重点段,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自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式以读为本,边读边悟,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其中教学课文第三部分时,抓住诸葛亮的那一“笑”,引导学生理解和朗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诸葛亮“识人心”的把握更准确,同时鼓励学生对“笑”的感悟的多样性,尊重学生品读的独特感受,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2)教学需要充分预设,也需要即时生成,在课堂上做到随学而导。当学生读了“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一万多名弓努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学生提出“一字儿摆开”时,因为在设计教案时做好了充分预设,就采用了摆、画、读随学而导,引导体会诸葛亮的懂地理,这样充分做到以生为主,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但我们认为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词句的品读方式、情感的调动、阅读的有效性等,都值得深入去研究,于是老师们围绕研究主题以及一教中存在的问题,各自定出了研究观察点和侧重点,使下一步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