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把校本课程的开发视作是行动与研究的过程。具体的说,就是以行动研究作为方法论指导,在行动中谋求变革,在研究中实现课程的创新与生成。也即校本课程开发除了强调“课程决策应该由实施他们的教师来做,并且这些决策应该由决策结果要涉及到的人参与”这一变革理念外,更重要的是它强调给予学校一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活力的研究与发展空间。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让更多的学校成员参与课程决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让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成为一个充分体现办学特色的独立实体;在动态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与策略;使开发过程中所孕育的一种新的课程文化——开发的、探究的、合作的、^对`话的课程文化生成并不断完善成熟。 
二是使校本课程在本土化中凸显个性化。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核心是本土化。只有本土化的才能显现个性化,拥有了个性化才能实现区域层面的多样化。 
三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采用先立后破的推进策略。“由于我国课程开发中矛盾运动的旧有平衡还没有完全打破,各构成要素的主次力量对比差距还比较悬殊,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机制形成的势能还处于积蓄力量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吸取和借鉴世界课程变革的先进经验,采用适当的变革措施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为此不少地方采用了“先立后破”的推进思路,以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获得经验和出现问题为依据,再来确定政策。也就是说,就基层学校来说,校本课程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尚缺少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先立后破的推进策略可以给基层学校以更宽松的研究环境和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模式 
    校本课程作为课程,其形式不一定是物化、固定的东西,它可以有多种形态,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学校可因循自身的条件与资源进行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也就是说,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区域特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根据本校学生的需求,增加与拓展教学内容,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根据学校的办学途径,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等。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可以说我省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多元化模式,主要有特色文化建设、乡土资源开发、学科拓展、办学理念衍生等开发模式。 
 
1.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模式。 
    这一模式更多的是走特色与优势课程结合的路径,为达到“人无我有”的学校特色,根据学校条件与学生兴趣来增设新科目,逐步形成校本课程开发。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学校可以在分析学校优势与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增设单项科目,它对于新辟内容的选择要求很高,要考虑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适合作为课程来开发,教师是否能够胜任等因素,更需要做一番加工处理工作。如萧山区笑笑幼儿园以京剧作为园本课程,幼儿园认识到仅仅让孩子学会唱京剧只是学生兴趣选择,无法成为课程。为此学校必须完成对京剧本身的解构,根据幼儿园的特色,幼儿的发展特点建构适合幼儿园的课程。围棋、陶艺等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如此。 
2. 乡土资源开发模式。 
    这一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对所处的外部地域环境进行充分的资源分析,寻求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乡土资源,并围绕乡土文化这一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乡土文化资源与课程的独特性。乡土文化既是社区资源,又是教育资源;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形态;既囊括了区域交化特征,有渗入了学校文化底蕴。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必然是独特而有个性化的,真正作到了“人无我有,独辟蹊径”。 
   因为每个学校所处的环境都有其独特性,因循这一模式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相对最多。例如萧山九中根据学校地处萧山东片沙地,提出了沙地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其成功经验为该区校本课程开发树立了样板并起到了强辐射作用。再如湖州爱山小学充分挖掘名校所蕴涵的文化底蕴,进行了校园文化的课程建设。 
 
3. 学科拓展型模式。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