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桃花源记
1、(1)沿着(2)整齐的样子 (3)类 (4)老人小孩(5)邀请 (6)告诉 (7)到,拜见
(8)计划 (9)实现
2、(1)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2)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3)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3、其:这,那 他(指渔人) 志:做标记/动词、做的标记/名词)
寻:寻找/动词、不久/副词 向:旧、原先的 得:看到、找到
4、渔人行踪;美丽、神秘、幸福、人人平等等词
5、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
7、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峰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士: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详和愉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8、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9、⑴杨氏 ⑵大穴 ⑶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10、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11、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有才能的人了。
12、不赞同。从环境与生存方面分析。
2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1、2略 3、略 4、莲花还有哪些的别名:芙蓉、芙蕖、水芝、藕花、荷花、水旦、水芸、水华、泽芝和玉环等。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的《赏牡丹》
6、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之清幽宁静,不染浮华;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生活情趣之高雅;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主超凡脱俗
7、引用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句“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已包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8、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9、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作者不仅仅是写莲花,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10、《爱莲说》现实意义:向古代贤者学习,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合格公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