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范文中心总结报告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与中学实验课程整合» 正文

信息技术与中学实验课程整合

[10-15 15:41:44]   来源:http://www.xxk123.com  教育教学   阅读:8252

导读:这一类实验课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在化学课中,以胶体电泳实验现象为例。在教学中,该实验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该课程的课件设计也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设计。在信息技术与实验的整合条件下,这些疑难实验可以通过CAI课件模拟演示,利用视频信息加以演示,再如钠与水反应的过程,可以放慢现象、并定格实验的各个现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出该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思考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强化”,在这里,很明显课件的作用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灌输”,而很少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虽然信息技术引入了该实验过程,但最终还是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强调"强化"及“反馈”的重要意义。目前,单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主的课件并不少见,因为这类课件设计相对简单,学生对实验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看",教师通常可以采用的做法是一课件为辅助,用语言及其它手段弥补课件本身的不足。3.2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实验课件设计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不单是外部刺激产生的结果,也与人脑的内部有关,是人脑与外界

信息技术与中学实验课程整合,标签: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http://www.xxk123.com

这一类实验课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在化学课中,以胶体电泳实验现象为例。在教学中,该实验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该课程的课件设计也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设计。在信息技术与实验的整合条件下,这些疑难实验可以通过CAI课件模拟演示,利用视频信息加以演示,再如钠与水反应的过程,可以放慢现象、并定格实验的各个现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出该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思考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强化”,在这里,很明显课件的作用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灌输”,而很少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虽然信息技术引入了该实验过程,但最终还是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强调"强化"及“反馈”的重要意义。

目前,单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主的课件并不少见,因为这类课件设计相对简单,学生对实验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看",教师通常可以采用的做法是一课件为辅助,用语言及其它手段弥补课件本身的不足。

3.2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实验课件设计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不单是外部刺激产生的结果,也与人脑的内部有关,是人脑与外界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不仅是行为的变化,也包括人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它包括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认知学习理论将人脑看作灰箱,认为人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它是根据人类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来描述的,根据对人的内部信息处理过程的假设不同,认知学习理论又分为信息加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两大流派。认知理论的信息加工理论是将人脑比作计算机,因为二者之间在功能上相似,然后用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来解释人脑,从而得出了人对信息加工的模式。在这里是根据信息的意义进行存储,当要求学习者产生行为时,存储的信息和技能必须能被搜索和提取,搜索到的信息从长时记忆提取到短时记忆,与新进来的信息相结合形成新的学习能力,或是通过反应器将信息转换成动作。

这一类的实验课件设计,不再仅仅将学生的学习仅仅看作是实验知识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展开思考,发挥自己的智力技能。再水的电解实验中,教师设计课件,模拟实验现象,但是不能把结果直接透露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考虑实验结果。其间,教师可以予以提示,如教师将水的化学成分提示给学生,并将该过程同样设计在课件中,这样学生的思考会有的放矢,最终的结果不仅仅是使学生得到答案,还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发展了学生智力技能。

再比如物理实验关于浮力现象的教学中,我们设计课件时不仅仅是简单的呈现实验现象,如:当物体浸没在水中,如果F浮>G,则物体上浮,若物体开始露出水面,则F浮减小;随着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增大,F浮减小,直到F浮=G,物体就飘浮在水面上了。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十分抽象,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既重要,又难于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就能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但是我们设计的重点却并不仅仅是现象的呈现,否则直接用现实的实验更能显性说明问题。我们更应该关注教学的系统性问题,不仅是呈现现象,更应该设计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课件中加入假如结论思考,现象描述等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部分,也可以引入根课程相关的课外思考,将平时见到的现象引入其中,作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成分,从中可体现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课件设计的优点。

这类课件设计相对困难,但是相对行为主义为基础理论的课件来说,显然更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

3.3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实验课件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也是把人脑看成一个灰箱。它假定,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大脑中的动态结构我们把它叫做图式。人们又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使图式得到发展的。图式的发展有两个基本过程;认为对知识分为“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个体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结构中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总结报告 - 教育教学
前一篇:一(1)班主题班会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