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问题是课件关键技术的实现难度。可以想象,一个在技术上不能实现的课件,不管它的设想有多么好,其最终的结果还是“流产”。只有可以实现的设想才是一个好的设想。用以上实验为事例,要考虑课件中关键技术实现的难度、课件信息量的大小、信息搜集输入的时间、课件修改维护的时间等等。这是实现课程开发的关键要素,在这里它的重要性我就不举例说明了。可投入的制作时间直接和人员数量、人员素质、人员对制作工具的熟练程度有关。
4.2信息技术条件下,实验课程开发的系统设计
实验课的开发过程首先分析教学对象,课程最终是通过计算机表现出来的,在制作之前应首先明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对象分析。先了解一下课件的使用者是哪些人,他们目的是什么?了解的信息越多,设计的计划就越完善。其次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是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还是扩大知识面的介绍;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还是培养技能技巧、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等。当掌握了这些关键信息以后,就可以在纸上大致勾画出网页的样式,这个过程可能要画很多草图,最后从中选择一种比较理想的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制作,从而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此,我将信息技术条件下实验课程的开发看作是一项软件开发,那么它的设计包括两个步骤:总体设计、详细设计。
4.2.1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实验课程开发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时,目标在于形成软件的一种层次的可对底层节点交叉引用的模块化结构。设计者应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即从一个大的功能为出发点,将它分为若干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小模块,如此这般,将模块一直分化到最基本、最容易实现的基础模块。设计者在设计时,应该尽可能的重用已经设计的底层小模块(包括交叉引用,即从A模块引用B模块中的小模块)。总体设计就是考虑如何将实验的具体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合理的层次模块结构,
实验课程开发过程中,采用自顶向下的总体设计就是在实验的具体目标确定情况下,将实验的过程分成几个部分,分别编写相应的课件组成部分。对于总体设计的要求、准则如下:
(1)通过模块的分解和合并,以求减小模块间联系为目标,增大块内联系。
(2)一个模块的作用范围应处在这个模块的控制范围以内。
(3)降低模块出口的复杂性,以便使个模块拥有更科学的链接
(4)力求设计单入口、单出口的模块。
以物理实验"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为例,在足够光滑的地面上,两个学生互相推了一下,实验要证明的是质量大的同学运动速度慢,而质量小的同学运动速度快。实验总体设计如下:
(1)实验目标设计(2)实验内容设计(3)实验评价设计(4)实验总结设计。
以上四部分在设计时,可以作为并列的模块,设计出块内最大的联系,而减少四个部分彼此间的联系复杂性,并采用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以达到较好的课程设计效果。
4.2.2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实验课程开发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的具体工作就是计算机的程序编码。基于信息技术的实验课程开发,可以使用多种软件平台,但有的多媒体课件要依托于网络传输,在网上运行,一方面要求网络带宽要大,另一方面它也受到技术支持及文件容量的制约。另外,由于某些模块的流程设计并不确定,每个教学模块呈现的教学信息也不确定,所以以多都是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实验课程结构分为线性结构,树状结构,网状结构和混合结构。
课件设计通常有以下特点:图片与动画比例较大,并配以说明性文字。即使用图片与动画也要文件的容量小,对图片来说一般用JPG格式。动画尽量使用二维动画,像GIF动画或Flash动画,这能更能节省空间。一个显示页面文件最大不要超过40KB。从选择要看页面算起到经网上下载完于浏览器看到该页为止最好不要超过30秒钟。图形文件尽量使用颜色少的图形格式以减小文件大小。
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该实验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实验目标设计:将该实验的具体学习目标(动量定理的掌握)用文字形式加以叙述,并展示给学生。目标设计较为简单,但是要注意言辞的准确表达。占课件比例也不大,一般的工具软件均可实现。
实验内容设计:将实验现象(两个人互推过程)加以呈现,这是课程开发的主要部分。选择以多媒体制作软件或者编程语言予以实现,以此呈现易于学习者观察的学习内容。在内容的设计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学习内容的形象表达。
实验评价设计:主要是测试题目的编制(如该例中可以将动量定理公式),用课件加以实现,并可以借助网络,展示给学习者,实现在线评价。若教学过程中采用其它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学习模式,则可以将小组成员彼此间的评价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