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总结设计:对整个学习过程予以总结,此过程一般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可以借助网络的即时通讯功能,在线讨论,也可以通过系统,由教师搜集学生的相关意见,加以总结,以对实验过程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总结。也可以建立实验学习过程及评价体系数据库,多用网络SQL编程语言实现,以促进已有学习经验的再利用。
4.3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实验课程开发设计案例
案例:中学生课外训练实验“中国电子工业如何应对WTO”探索。
4.3.1总体设计
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阶段,分成不同模块,分别设计,并且尽量减少模块间的联系。
4.3.2详细设计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上资源构建意义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课外知识掌握的能力;了解中国入关的一些基本知识。
教学准备:
(1)搜索有关WTO专题的主要网站,如《羊城晚报》,《人民时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等。
(2)准备相关素材,如有关《中美签署入关协议》录像或图片资料,也可以从图书,期刊杂志等寻找相关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播放教学录像《中美签署入关协议》,教师提出问题:如:中国入关指日可待,作为一个学生,应怎么办?
(2)提出假设,角色扮演,思考感受
教师提出假设,假如你是一名(A酒店服务员、B电子电器经销商、C企业管理人员),在得知中美签署有关协议的那一天(1999.11.15)感受如何?你看到了哪些有关情形?请以此为内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以表达你的感受及相关看法。
(3)资源利用,协商讨论
教师可以自己做示范,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搜集相关主题材料,也可以分小组交流讨论。
(4)网上作文,教师监控
确立了观点并准备好了写作素材,学生进入留言板进行写作。这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运用从电脑网络搜集到的材料证明观点,实际上是建构意义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控制平台观察学生的进展,了解他们的作文速度,获得讲评作文的第一手资料
(5)发布展示、交流点评
学生通过网络留言发表作文,并自由浏览其他同学作品,进行分析、讨论、点评,并打分。教师也挑出质量不一的学生作业组织学生口头评议并阐明理由,鼓励学生提出相反意见,展开争论。
(6)教师总结
教师针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在学生讨论评析基础上概括总结,说明写作的主要方面:主题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得当;语言是否精练、流畅。
4.3.3课程剖析
这个课外实验较好的利用了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严格按照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的详细设计工作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展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引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
5.网络是实验课程发展的新阶段
5.1基于网络的实验教学新特点
实验教学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同样实验课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不断错误和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索。网络则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探索的空间。布鲁纳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富于独特的个人特色的知识”。
信息技术与实验的整合要体现这一趋势。
多媒体网络中的实验教学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有利于开展实验设计的个别化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展开小组教学。使教学真正作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实验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达到对实验更加科学的展开教学目标设计的目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实验开展个性十足的教学,而且能方便地查阅与正在学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实验教学包含的媒体数量多,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媒体资料能得到充分共享,从而使实验教学优化。不仅扩展了原有的实验教学空间,使教学摆脱了以实验室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拥有自由遨游的学习空间。理科类型的过程演示实验,如以上4.2.1中的动量定理,以及对化学实验现象进行的“增速“,“减速”等,都是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体现。
基于网络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形成交互的学习氛围。在某些文科类的课外实验中,如上篇4.3中的案例分析,网络交互性的交互性尤为重要。多媒体网络系统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功能,能很方便地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界面向网络中的学生规定同一信息内容的学习任务或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学习者在教师监控下学习。在实验进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空间监视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随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与解决问题最直接的相关问题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进行直接的交互,学生能通过网络空间交流信息,发表个人的不同观点,分析评价他人的看法,学习者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最终取得一致的意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学生眼里,教师不再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在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学习者的创造性,其个性得以完全的施展。在英语的课外教学实验案例中,通常需要网络实时交互,而某些复杂的理科实验,如化学种浓硫酸的制取,气体的干燥实验,以及生物学科中动物解剖等复杂的疑难理科实验,都需要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交互,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这是对网络技术应用的体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