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工合作
有时候让学生去收集的一些资料或者信息还真的不容易,就是我们教师本身要找相关的资料,要想收集的比较详细全面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基于这种情形的考虑,教师可以采取给学生分组、分任务的方法去收集和整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既降低难度,也减轻学生查找相关信息的负担,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在“采用多样的方法全面地观察岩石”的过程中,由于课前收集了大量的岩石,所以,课上采用手摸、鼻闻的同学就记录手摸、鼻闻的观察结果;采用轻轻敲打的同学就记录敲打后的观察结果;采用滴盐酸的同学就记录滴盐酸的观察结果……分工合作,让每个人都能有目的地参与到信息收集的活动中,避免信息的重复,同时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多途径收集
在科学探究实践中,学生需要一些相应的资料支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三个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一是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直接的资料,寻找事物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二是直接由已经出版的图书获得资料,图书资料类型很多,最理想的场所是图书馆。受学生年龄和信息搜索能力限制,对于查阅专业资料,我会为学生提供一批专业书目,如学习动物单元时:《十万个为什么――动物卷》、《动物世界》、《小百科》……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也是资料查找的重要来源。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分,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尤其是小学生要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查找网络资料时理性地处理信息,帮助学生获得有益信息。
4、整理信息
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之后,还需要把各种信息有效及时的加工处理,将有效的信息进行整合,以利于新知识的建构。在此,教师应着眼于两点:首先是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让学生首先分别推测橡皮、小刀、纸板、回形针、钥匙、塑料尺、剪刀等几种物体是否导电并写出推测理由,学生的原始认知已经被调动出来。而此时,学生非常希望知道结果与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但经实验检验,其中的剪刀和小刀与大部分同学的猜测不一致,产生了强烈的认知矛盾。为了抓住这个思维冲突,教师马上让学生进行了分析。但学生此时争先恐后回答的仍然是跟预测阶段的导电原因分析一致。剪刀和小刀与他们预测情况相反的事实冲击他们原有的认知,但由于物体太多,学生知道自己预测的不正确,但****原有认知建立新的原因分析又似乎不能解释所有物体的导电情况,为难之下,他们又选择了实验前的原因分析结果。看来此时产生的思维冲突,已经打乱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变得混沌和不知所措。这时,再给学生一些时间去联系自己前后两次对物体导电的实验现象,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给学生一个思维沉淀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抓住新旧信息的契合点,建构新知。其次是培养学生养成整理的习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就是要做到及时反思与整理。加强阶段性的总结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在总结活动中,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时空要及时;二是形式要多样;三是评价富有鼓励性。
四 汇报交流,建构知识
汇报交流是学生通过体验科学过程的探究,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说明、概括,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常常遇到学生有如下不尽人意的表现:
1、学生在汇报交流时,由于对发现的现象和结论不能肯定,造成表达语言不够精炼,描述不够清楚,声音不够 洪亮;
2、部分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探究活动或自己无目的的玩耍中,没有养成倾听同学的汇报交流习惯,生成资源得 不到共享;
3、学生倾听后质疑少,不善于对同学发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进行补充,缺乏争议和验证;
4、小组汇报交流单一化,往往把汇报交流落实在个别学生身上,小组合作和沟通得不到体现。
针对上述现象,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时常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积极地评价氛围,对汇报较好的学生可以拍手赞扬等,对不好的学生要寻找闪光点,给予鼓励;对汇报 内容比较散的同学,多进行指导;
2、建立学生轮流汇报交流责任制,让更多同学参与交流沟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