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视学生汇报交流时的语言表达,力求做到科学规范、准确、简练。
如学习《运动起来会怎样(二)》的时候。孩子们在饶有兴趣地做完安静、运动刚停状态测试脉搏的活动后,“ 为什么运动时我们的心脏跳动会加快?”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经过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后,成熟的思考和解释 已呼之欲出时,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但此时高举小手的孩子映入教师的眼帘,“李正”,教师叫起了他。“老师 ,我认为运动后,身体会丧失血液……”话还没说完,全班同学一片哗然,“什么呀?”、“那人还不死了? ”、“你运动时还往外流血呀?”……教室顿时开了锅。“我觉得李正的话有可取之处,一定会对我们的思考 有更多帮助和启发。看谁会听,并能把发言中好的地方借鉴过来?”教师冲大家说,又鼓励李正:“没关系,把你的想法说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李正继续说到:“由于丧失血液,心脏会加快收缩和舒张,为丧失的血液进行尽快的补充,不然会失血。”教室再没嘈杂,孩子们都立着小耳朵听完了他的发言。此时,平时最高傲、自负的王琪举起了手:“老师,李正的话有可取的地方。运动时,^***确实要丧失一些东西,需要心跳加快来弥补。我帮他纠正一下,丧失的是氧气,人对氧气需求量大了,血液就要流动快些,所以心脏跳动快。”大个子赵辰也站起来说:“运动时,体内营养、氧气消耗多,废气产生多,这些东西都要有血液带进带出,所以心跳要加快,好让血液快速运输,完成交换。”刚才经历过一次意外的李正,又一次高举小手:“老师,我明白了,我要更正……”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在倾听、包容、接纳的氛围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逐步完善、深入。
另外,探究的步骤也不是直线型的,其中存在很多的反复和思考。比如当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假设有问题,或实验设计有问题,则就必须回到假设或实验设计的环节重新再来。因此,儿童探究的过程和步骤并不是事先确定好的。而是在基本步骤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的,教师则需要在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一步探究的目的,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