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 
    学生既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归宿。因为不论是社会取向的价值追求,还是个人取向的价值追求,都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没有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对学生进行研究的资料、文献可谓是比比皆是。中国古代的孔夫子即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他特别注重对学生差异性的研究。在教学方法上也曾出现过个别化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学生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发主体。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校本课程实施是形成性的,它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开发符合学生个性的课程。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教学是以构建学生心理结构为中心的系统工程[7]。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塑造丰富的情感,客观的态度及正确的人生观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情感结构不断构建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参与,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校本课程是直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针对学生个性的心理结构的构建才能成为可能。校本课程才能顺利实施。校本课程实施的价值也正在这里。而国家课程反映的是国家统一的、基本的要求,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达到的。总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可能,校本课程的实施将会使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成为可能。也只有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才能使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统一,才能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充分展现统一起来,这是当代教育的真谛,是无数教育家、思想家努力奋斗的目标。 
    (三)教育目的 
    众所周知,教育史上存在两种教育目的观,一种是个人本位论,一种是社会本位论。前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发展,除此之外,教育没有其它目的,这也就是说,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制定的。后者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8]。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国家课程实施面向的是大多数的学生,目的是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提供最基本的条件。而校本课程实施则是直接针对个人差异。以国家课程的顺利实施为基础,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个性潜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建设。而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指南针。当然,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除了考虑学生个性,并没有忽略本学校、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校本课程实施又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的实施可谓考虑了社会需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多地考虑了社会需要),同时又强调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校本课程的实施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是以上两种教育目的的完美的统一。 
    (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把教学方法分成若干种类。例如,根据学法分:有自学法、讨论法、发现法、练习法、复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根据教法进行分类: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9]。通常,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习惯于讲授法和复习法。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当然可以使用这样的教与学的方法。而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应该尝试一些以往不经常使用的方法,如,发现法、讨论法、探究法、活动法、社会调查法等。 
    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应该依据以下原则选择教学方法: 
    1.学生发展性原则。即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全体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 
    2.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原则。 
    3.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优势,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创造条件的原则。 
    4.重视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 
    5.注意开发和利用本地区、本学校的课程资源,使之服务于校本课程实施,服务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的原则。从我国传统课程繁、难、深、旧的特点出发,也没有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可能性,从传统课程的评价要求出发,也没有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必要性。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灵活性决定实施校本课程的方法的多样性,校本课程尊重学生差异性的特点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