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新格局和专业支持机构的新作为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胡庆芳
    教学研究在我国的中小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国家新课程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我们现在倡导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应当说是在传承传统优秀教研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体现出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取向。
    一、新课程创生校本教研的新格局
    这从以下4个方面的突出变化与转向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①教研主体从以往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主人。对于教师而言,以往教授的是别人的课程,是專家规定好的、现成的课程,只要去执行就行了,而现在新课程中的教师成为了课程的主人,文本的课程如何转化为教师理解的课程,进而如何转化为在课堂上表现的课程都有待于教师基于自身的经验重新组织和自主建构;特别是对于校本课程而言,整个课程都有待于教师自己开发,同时手中的教材更多地也只是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供自己参考。这是以往教研和当今教研中教师主体地位的根本性变化,同时也正是因为此而引发了以往教研格局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展现出了校本教研的一片新天地。②教研体制从以往自上而下的任务布置转向上下合作中的自主研究。以往,学校教研活动大多是完成上面管理机构布置的硬性任务,而当今的教研活动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鼓励教师自主确定和合作研究。③教研层次从教材教法提升到文化建设。以往的教研大多停留在教材教法的探讨与交流上,主要是直接针对课程的实施,追求教材教法过“熟练”关,而当今的教研活动更多的是共同营造合作研究、平等^对`话、智识共享的这样一种学习文化。每一个教研组就是一个求真务实的学习共同体。④教研重点从关注活动的形式转向过程的体验。以往的教研往往是注重诸如听课、评比、竞赛等活动的形式,追求活动的完成和次数的达标,而当今的教研更关注教师在这种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情绪与情感。更具体地说,追求的是让广大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
    二、校本教研格局中专业支持机构的新作为
    专业引领实质上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跟实践的^对`话,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从20xx年9月开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上海8个区进行合作,对中小学的教研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基层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对专业引领的需求非常强烈。这也正说明了各省市的教研机构和师范大学的课程中心在专业支持这方面还有发挥作用的很大空间。
    具体说来,各省市的教研机构要主动顺应新课程理念,率先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实现自身全方位的转变:
    ①职能的转变。教研机构要淡化以往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职能,强化课程、教学、教研为中心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引领的能力;②角色的转变。教研员要由原来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培训者、评价者,成为能够通过平等^对`话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真正与一线教师建立起相互学习、合作研究、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③作风的转变。教研员要由以往一般性的号召、组织、督促、检查等居高临下的工作作风变为通过扎根学校、深入课堂、现场观察、合作诊断、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来进行指导,充分体现出求真、务实、民主的工作作风;④意识的转变。广大教研员要牢固树立服务和双赢的意识,参与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个为他们提供专业咨询、资源支持、技术保障等的服务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向一线教师学习他们宝贵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完善、检验和发展理论的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过程。
    为了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教育部在全国15所师范大学和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门成立了课程研究中心。校本教研为各大学课程研究中心面向中小学服务提供了平台。因此,各大学课程中心要对推进新课程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要充分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中小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去,加强与一线教师的平等^对`话和合作学习,与他们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要不断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加强课程理念向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和实践,使先进理论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引领的能力。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