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察前会议。目的是培养教师间相互信任的关系,确定观察的目的与规划。此阶段要了解同伴教师所关注的教学问题,把其转换成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同伴小组成员的讨论与协商,选定最适宜的教学观察时间、地点与需要进行的次数;同时教师小组成员要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背景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记录方式。
(2)教室观察。教室观察是课堂教学观察的真正实施过程,包括进入课堂和在课堂中依照事先选定的观察工具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记录。课堂教学一开始,作为教师同伴的观察人员就要开始教室教学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3)观察后会议。教师要将在教学观察中所得到的原始资料做好归纳与整理,并在会议中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得出有效的建议与改进措施。教师在此阶段,必须根据前一次教学观察的结果为下一次观察作好准备,以便进一步观察教学、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效。
3.同伴互助的保障。
   教师间的同伴互助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够顺利开展,国外关于教师同伴互助保障条件的研究主要有^领`导的关注、合作氛围的形成以及合作时间的保证三个方面。
(1)^领`导的关注。学校^领`导是否关注和参与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活动,是教师同伴互助行为能否保持长久、取得良好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要求学校^领`导经常参与教师的同伴互助活动,并给与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支持。
(2)合作的氛围。合作的、无威胁性的氛围是教师同伴互助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之一。这里所说的无威胁性的氛围是指教师进行同伴互助时对同伴教师的教学观察只是教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以达到教学效果完善的途径,不能带有评价的色彩。
(3)保证教师间同伴互助的时间。国外学校采取了多种方法增加教师同伴互助的时间,大致有将学生每周进行社区服务的时间作为教师固定的交流、互助的时间;将午餐时间延长,教师可以利用此段时间进行交流互助;每学年为教师安排三周的时间(分为两、三天一次)参与同伴合作与学习;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为教师安排四十五分钟进行交流研讨等等。
二
    我国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开展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19xx年1月21日,教育部就为加强学校的教学工作颁布了《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内容共有八条,其中规定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并对教研组的工作内容、组织^领`导等也作了规定。自那时起,中小学逐步建立了学科教研组,主要在同年级建立备课组(即年级组),由每门学科各个不同年级的备课组共同组成该学科的教学教研组。各区县和省市也建立了相应的教研室,由此形成了一个纵(学科教研组)、横(年级备课组)结合的统一的教学研究管理系统。可以说,我国早已关注到了教师间同伴互助的作用,只是提法不同,发展不完善而已。
    随着“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越来越被人们认同,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正在走进学校,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融为一体。同伴互助作为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之一也被更多教师所采用。我国关于教师同伴互助研究主要是以校本教研为背景的、是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教师同伴互助的内涵、实现形式和组织形式等。
1.教师同伴互助的内涵。
    我国有学者认为同伴互助指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
2.教师同伴互助的形式。
    教师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对`话、协作和帮助三种形式。^对`话包括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课改沙龙)和专题讨论(辩论)四种方式,可以通过信息发布会、读书汇报会、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会以及定期的会谈等途径开展;协作指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相互补充、彼此合作互助中成长;帮助是新老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助形式,要求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帮助和指导新任教师,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防止并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