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与教研员的距离  
 
    随着全国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本着教育部“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方针,各地方一边积极实验,一边不断总结调整。而教研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成为这场革命的领军人物。教研员队伍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个教育者群体,不管是传统还是现实,教研员都身担重任,引领教师们严格审视自己,推进新课程改革,全力实现素质教育。教研员的角色也应该把由传统的听课、评课、命题等工作转变为适应社会发展,与新一轮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优质群体,注重课程整合、创新教育和教师培养,帮助广泛推行素质教育,并迎接来自社会,人文等多领域对教育评价的一轮严峻的挑战。
    教研员的职责包括贯彻执行教研室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检查督促各校本学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执行教学法规等情况;调查研究并报告学科教学质量状况和需要采取的措施,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和教研工作提供依据;根据教研工作计划和本学科实际,定期制定本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及措施,并加以认真实施;组织指导学科教改实验,总结、推广教学经验,积极推广教学改革,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计划地指导和帮助教师开展学科课外活动,组织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科技、艺术、体育等活动;参加科室组织的教育教学检查、调研、指导活动和其他工作,按有关规定参加乡土教材和试卷的编写命题工作,做好学科教学质量的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等。可以看到,教研员的工作量相当大,责任也很重!教师队伍的扩展,师资的调整,教学动态的更新都离不开教研员,当我们被教研员所指导,完成各项目标的时候,也应该以科学,公平的眼光来评判他们的工作, 教学的差异性、多样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学习风格和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也应该利用这种差异与教研员走的更近。
    一、友善看待,积极面对
    教研员一般来自教学一线,有着多年的实践及研究经验,而且在他们的头脑中往往也形成了对于好课的固定模式,而且会常常以这种模式参照教学进行评课。老师们不管评级,评优都少不了教研员来听一节课,所以从观念上来说,教师的表现受到一定制约,当课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目的,注重观察学生的反映及热情,而把教师的发展排除在外,来给课堂打分,对老师们来说很不公平,往往老师在课前的付出和准备因为课堂中某些生成性问题使得学习气氛不太浓,直观上给人“这节课不行”的想法,其实也就否定了教师本身的价值。在这种认识中,教师是成熟的主体,其教学主体性似乎无需在教学活动中建构,或者认为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已在教师职前教育过程中建构了起来。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实际的。由于理论素养、教学经验、业务能力的不同,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效果各不相同。教研员应充分尊重教师业务水平的差异性,站在特定教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看到每一课的优点与不足,用发展性的标准来衡量其教学过程,指出改进的方向,而不是随便将教师评得一无是处,这样会挫伤一部分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积极性,而且也会造成老师们怕听课的消极心理,不知不觉,与教研员的距离加大。所以教研员应该放低姿态,着眼全局,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来观察课堂,授课教师也应该将其视为锻炼的好机会,以一颗平常心发挥自己真实的教学水平,积极面对,灵活处理。
    二、实事求是,宽严有度
    新课改以其“新”的特点,决定了大家参与其中的起点相同,不论教研人员,还是实验教师,他们面对的都是全新的形势,时代特点也决定了不会有现成的前置理论直接拿来套用,大家都是在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下跃入课改的洪流。这是一种不断引入活水的意识。课改需要匍下身子实践,更需要不断丰富理论学习和经验借鉴。通过横向比较,结合自身实际找差距,汲取新经验新理论,探求共识,使研究从被动走向主动。另外,课改是层层开展的,有国家级实验区,有省市级实验区,有计划地由小到大逐步推开,最先涉足课改的实验区一定积累不少经验教训,各个层次的经验互相交流一下,吸纳过来指导自己的课改,而教研员就是在各种改革中见识最多,理论最强的群体。他们结合收集的资料,实验的目的性,实效性,以及课改的新观念来衡量一节课的价值,其实更多的是实验中的课改来观察实验中的教学,教研员如果不深入接触并研究,与学生,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又如何能做到有效的引领,反而会因闭门造车而导致思想观念的偏狭和枯竭。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