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职校本课程旨在尊重学校与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与国家课程开发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的特点相比较,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由于学校是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即教师广泛参与课程决策,学校的纵向与横向课程中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特定的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它标志着课程开发主体从中央到外围的实质性转移,证明学校可以也应该成为具备不断生长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开放组织系统。进行高职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的氛围,形成渠道畅通的校内外交流,从而成为对教师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场所。
    3.高职校本课程反映了教育制度内权利与资源的重新配置
    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20世纪xx年代以来广泛执行的国家课程开发策略,从xx年代中后期开始受到社会、技术和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因为国家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种中央高度集中的自上而下的研究——开发——推广策略,一是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严重滞后于社会变革,尤其是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和当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时效性差;二是课程设计定位缺乏课程系统的整体把握,导致单一狭隘的專家型课程目标和决策渠道,缺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制和能力;三是“中央”、“外围”之间,亦即开发课程的学科專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紧密联系,课程專家与学校及教师是“两张皮”,否定并闲置广大教师独立判断以及参与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了课程革新对学校教育的实际影响,致使课程改革不能在教学质量上取得预期的成果,出现所谓“革而不新”或“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权利的过度集中造成教育资源的惊人浪费和教育效益的严重下降,尤其是教育变革能力的严重萎缩。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出现正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挑战,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置来提高教育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4.高职校本课程是对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质的重新认识与揭示
    相对于广大的教育人口和地区差异而言,国家课程开发的代表性是狭窄的,或者说它只能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与统一性。这在社会发展比较平稳和缓慢的时候以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适宜的,但在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和变化发展日益迅速的当今时代,其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实践应运而生,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其中校本师资培训、学校自我评价、学校整体反思以及行动研究等单项实践与研究探索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高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专业自主意识与能力得到加强。特别是高职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和普及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包括促进变革逻辑起点,教师不仅仅是实践者而同时是革新者的理念;教师和学校是课程开发的贡献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实际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学校可以成为设计课程革新基地,高职校本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充分地赋予教师相应的课程权力,避免把教师视为课程的“被动消费者”和课程计划的被动执行者。
    5.高职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
    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其中,国家课程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表达了一种普遍性。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应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课程,以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地方课程主要是根据地方经济和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它反映了地方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高职校本课程强调的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行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