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品味探究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
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检测】
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义项: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A .介绍浙江缺少大白菜,北京缺少芦荟。
B .分析白菜在浙江、芦荟在北京受优待的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C .指出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是仙台没有第二个中国留学生。
D .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原因是“物以稀为贵”,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心酸和隐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只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60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D.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
3.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A.每当想到藤野先生的严厉、严慎,就不得不努力写作。
B.每当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想起先生的希望与教诲,便从中得到鼓舞,英勇地去战斗。
C.每当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回忆起先生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不好意思不努力写作。
D.藤野先生的照片像一个先生临督着自己去努力写作,同“正人君子”之流斗争。
二、阅读·感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这段的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句在文中的作用如何?
2.从文中画出三个比喻句(标上序号),并依次说明各是比喻中的哪种,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