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鲁宾斯(Robbins)把“同伴互助”界定为:“一种互信互助的历程,通过此种历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同事一起检查、反思教学情况,扩展、精进、树立新的教学技巧,分享教学理念与想法,互相教导,共同作研究,或在现场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乔依斯与许瓦斯(Joyce & Showers)的研究发现,教师在课程培训的同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能有同样的表现⑿ 。
    在案例分析教研活动中,通过交谈、协作、帮助、相互指导、共同学习等方式实现同伴互助,特别鼓励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争论,各抒己见、观点交锋、讨论争鸣,以及对不同意见的兼容和保留。
    针对自己熟悉领域的教学案例进行研讨,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将会发生更显著的作用。教师不仅能从互助和讨论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上的益处,而且能从互助讨论中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
   (5)专业引领,培养專家
    学校在组织“案例分析”教研活动时,可聘请有关專家,更可行的是组织本校优秀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员进行“专业引领”。这种“引领”将表现在选择组织好案例,组织和指导好课堂讨论,组织教师就如何解决案例问题,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当案例问题较为复杂,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高层人员还必须引导大家一步步思考、探索和学习,直到发现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引发一个持续的改进过程,
  专业引领,在中国现实条件下更可能是本校專家型教师,以及教师的专业理论学习。学习的关键在于真正能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从而引起教师的“心智模式”的改变。
 
    教育部基教司有关^领`导提出:“我们几百万教师只有几千名專家(约1000比1),怎么指导?所以我们呼吁,课改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增加自己的专业自主。我们提倡的是‘专业’引领,而不是‘專家’引领。加上不断的个人反思、同伴合作分享,这样发展下去,三年五年,教师就可以逐渐从新手到教育能手,到專家,再成为教育名家。”⒀ 
  台湾有位学者曾说过,“專家就是专门评论人家”。实施课改,要打破这种“專家神话”,教师要把自己看作專家,做出自己的专业判断。要通过学习,努力形成教师“专业再生”的能力。
  4、构建形式多样化的校本研究活动平台
  “案例分析教研活动”只是校本研究活动方式的一种。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要创造性地构建更多的有效形式,根据本校的特点,搭建多样性的校本研究活动(学习交流和校本研修)平台,实现“教学、研究、学习、培训”的有机结合。
    ●课题试点学校正在实验不同的校本研究活动形式
    例如: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的“四同活动”(同课擂台赛)和“互动反思沙龙”方式的教研活动;黄石市市府路小学的“教学诊断性评课”方式的“诊断分析教研活动”、武穴第二实验小学的“观察分析教研活动”、宜昌市伍家岗小学的“导评小组专业引领”方式的“评价分析教研活动”、宜昌伍家岗实验小学的“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同伴互助”的“案例分析教研活动”等。
    6、架设校园网研究平台,构建基于网络的校本研究
    应用网络作为交互工具,构建教师博客团队,开辟专题论坛,将案例素材呈现、教学案例撰写、案例分析、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团队学习和行动研究等全部活动,拓展到网上进行。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案例是学校最宝贵的培训资源和课程资源,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开发资源的三者结合,将形成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
    ■策略6: 以案例分析教研活动等方式,组织学习共同体,学习新课程理念和方法,建立共同愿景 
    20xx年7月,在香港大学举行的国际教育教学委员会(ICET)大会,主题就是“教师即学习者:构建专业发展的共同体”。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对教师群体和学校提出的要求和描绘的共同愿景。⒁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