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教学资料校本教研—走向校本研究» 正文

—走向校本研究

[10-15 16:26:37]   来源:http://www.xxk123.com  校本教研   阅读:8134

导读:    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为同学们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当我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时,有同学说‘小鸟’,我知道他并不是在回答我的问题。但如果他真的在回答‘秋风吹黄了小鸟’,你们说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吴学钢忍不住大声说:“小鸟的黄4534535aaa色是天生的,不是秋风吹的。”朱丽立即反驳说:“可以这么说。”我马上问:“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她涨红了脸,吱吱唔唔地说不出所以然来。    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寻求^答~`案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在自然界,我们都知道,小鸟的羽毛的颜色绝对不是被风吹成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一些看起来很不合情理的描写。”我略一思考,开始背一首唐诗:“碧玉妆成一树高……” 我刚一开头,全班同学都跟我一起背起来,“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初春的嫩叶是春风裁的吗?”我问。全班齐答:“不是。”“但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什么?”“春风温柔

—走向校本研究,标签: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http://www.xxk123.com

    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为同学们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当我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时,有同学说‘小鸟’,我知道他并不是在回答我的问题。但如果他真的在回答‘秋风吹黄了小鸟’,你们说对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吴学钢忍不住大声说:“小鸟的黄4534535aaa色是天生的,不是秋风吹的。”朱丽立即反驳说:“可以这么说。”我马上问:“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她涨红了脸,吱吱唔唔地说不出所以然来。

    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寻求^答~`案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在自然界,我们都知道,小鸟的羽毛的颜色绝对不是被风吹成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一些看起来很不合情理的描写。”我略一思考,开始背一首唐诗:“碧玉妆成一树高……” 我刚一开头,全班同学都跟我一起背起来,“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初春的嫩叶是春风裁的吗?”我问。全班齐答:“不是。”“但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什么?”“春风温柔。”“柳叶嫩嫩的,绿绿的,随风飘飘。”孩子们联想很丰富,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并告诉他们:文学意义上的观察与科学观察是不同的,它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还要加上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联想、感受。这些道理,他们当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于是,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学过的诗歌中找几个类似的例子,体会一下我说的道理。

    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是件的课产生了许多的感受和联想:第一,小鸟飞进教室,这是一个突发是件,我如果带领学生驱赶它,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肯定会泡了汤。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观察“树叶”变成观察“小鸟”,把突发是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不仅完成了教学设计,而且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第二,文学想象可以从科学观察中受到启迪,但它不能拘泥于科学事实,文学作品中有些看来极不合情理的描写,正是人们情感在这些事物上的折射。或许,通过这种探究性教学,我的学生们就能够一步一步把握“文学创作”的真谛。

    ■例2:于漪老师关于《木兰诗》教学的叙事

    今天上《木兰诗》课结束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我说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次课能初步背诵是强记,课后要熟读牢记。小忻噗嗤地笑了一声,问其原因,他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不可能的,许多同学附和他的意见,说“跋山涉水总要洗脚,虽不是实数十二年,总是时间很长,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怎会不知是女的?”我指出北朝时候女子还没有裹小脚,谁知学生异口同声的问﹕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呢?我被问住了,答不上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可强不知以为知。我如实地告诉同学自己答不上来。课后想办法去查。

    备《木兰诗》竞然要备中国古代女子什么时候裹小脚,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教后而知困。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多少相关知识啊!问题还不在于教某一篇课文前的准备,而在于平时的广泛涉猎,细心采摘,日积月累,只有源头有活水,课堂上才会不出现或少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状况。

    教学相长。学生促使我学得多一点,学得深一点。感谢学生对我的促进。

    又记:边查阅赵翼的《陔余丛考》,其中《弓足》一篇记载﹕南唐后令宫嫔娘以帛绕脚,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课余将查阅所得告知同学。

    3、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是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
《—走向校本研究》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