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必须是教师。而教师要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有助于加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调动其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法,发挥个人特长,接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善于利用社区各种现场课程资源
 
    不同的社区均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将隐性的教育资源变为显性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这一方面,我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4、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置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来运行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是孤立盲目的事情,应该将这一工作纳入到国家基础教育计划中予以通盘考虑。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应为校本课程开发预留应有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也要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实施协调和互补,不能脱离国家的课程计划来理解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学校成了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纯教育机构,这种封闭办教育的观念在今天受到严重的冲击。现代社会,学校应是社会的学校,学生是社会的人,学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在影响着学校,学校也在能动地改造服务着社会。因此学校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并拓展到社会背景之中。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而是开放的社区资源,其学习形式也是多样的、自主的、灵活的,校本课程肩负的使命是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试误、探究、体验、发现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取各种知识,是一种创造性实践,它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2、校本课程能突出地方特色
 
    校本课程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注重体现地方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我国各地地区差异很大,每个地方均有自身的地方优势与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以探究式学习和创新教育理论为依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环境意识等基本素养。
 
3、校本课程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兴趣、态度、道德品质等形成的最佳年龄阶段,可塑性强,也是一生中好奇心、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校本课程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与生活密切相关,它迎合了学生在兴趣、思维等方面的需要,故校本课程有最佳的学生身心参与优势,通过校本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价值
 
1、校本课程的实施关注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其教材和内容既能考虑地区差异,又能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作为生活的主体,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地区的学生由于受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认知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其性格、能力、兴趣、气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而统一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很难面面俱到甚至出现顾此失彼、一刀切等现象,从而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学校在科学的调查和评估基础上,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经过有效改组,使学生真正走向有意义的学习而不局限于偏重记忆知识点的机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与能力,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科学态度。同时,还应强调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要注重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地区等因素的不同,充分扩展整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由狭变广,由静转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成为学生探究的对象,而在这种主动研究与探索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选择适合教育的人向选择适合人的教育这种教育观念转轨中,校本课程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