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认识厘米》
已经初步认识了1厘米就是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后。
师:出示1根1厘米的小棒 它的长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谁知道这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
生1:1厘米。
生2:1米。
师:“刚才讲过了,你怎么还是不知道?你上课在听什么?”
……
训者怒气冲冲,被训者被迫接受,“屡教不改”。
教师反思:课堂中这种现象,确实让教师恼火。学生显然没有认真听课,只是貌似听课。仔细分析,出现这样的事情,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学生倾听的习惯不好,表现为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二是学生倾听的能力欠佳,对所学的理解不了,难以接受,导致倾听效果较差。
学生反思:我不理解,没有见过,老师就怪我。
误区二:甲听=乙听
【镜头二】《估算》
课件出示:随身听242元,单车387元
师:买这两样东西,你们估估要多少钱?
生1:我知道,老师让我说!(黄河高高地举着手急切地说。看得出,举手的学生太多,他怕失去这次机会。)
师:欢欢,你说。
生1:比200元多……
生大笑:哈哈,不对不对,老师我来。
(很多学生急不可耐,没等别人说完,就跳着喊着举起了手老师立刻作出了反应指了指其中一位。)
生:随声听,242元,约250元,单车384元,约400元。250加400等于650。买着两样东西大约要650元。
师:对,表扬他!
( 整节课黄河的情绪都不稳定,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教师反思:由于学生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存在很大差异。而经意和不经意间有些教师总会经常请部分能答对问题的学生回答,却忘了另一部分学生。而且由于教师的光晕效应,一部分学生成了遗忘的角落。
学生反思:教室又吵又闹,我没有办法静心听课,老师又没有管,我们趁此机会玩。没有学会知识。
误区三:生听=师听
【镜头三】《梯形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见过的梯形的例子。
生:爬楼的梯子是梯形。
师:嗯,好,还有谁来?
生:车前盖是梯形。
师:哦,你还知道“车前盖”,我都不知道,还有吗?
……
教师反思:教师闻而不思,虚应其事,只是煞有介事地作“嗯、哦、好”等空洞的鼓励,其实学生的回答不严密甚至错误,梯子的形状是梯形,而不能说梯子是梯形。“车前盖”是立体的不是平面,也没有一组对边是平行,因此,更不能说车前盖是梯形。这是听而不闻。倾听,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新课标倡导的是“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及时地加以引导,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学生反思:我们不懂,没想那么细。
(四)评价提升:采用多种方式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听课。
评价是外驱动力,评价到位可达到浸润心灵,激发学习动力,不断”催我自新,教我惭愧”.让学生在愉悦中倾听,在倾听中深度思考,在思考中静心。
1、教师评价――学会倾听
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倾听情况及时恰当的进行评价,给学生以引领。
“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讲多认真啊!”;
“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并能指出不足,我们应向他学习”;“这位同学善于动脑,谁能像他一样。”;
“这位同学的发言真是精彩极了,比老师的想法还要多,还要好!”
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呈现出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2、生生互评――提升倾听
学会倾听,不单单是用双耳倾听,更要用心去倾听,边听要边思考,这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如,在生生互动中,要求学生听完同学回答的问题之后一定要想一想,这位同学的发言有没有道理,和自己的^答~`案有没有联系,或者在他们^答~`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别人回答完毕,自己再回答时,先要肯定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再说自己的想法和^答~`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