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究的取向
    校本研究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不仅是一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也是一种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的取向。
 
    一、从学校本位到校本研究
    学校本位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流行的一个教育新理念,是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之一。校本发展是一种重视学校自身力量和自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主张在政府宏观指导下,社会积极参与,学校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
    1、学校本位的具体操作
    根据各国的通常做法,近年来的学校本位在具体做法上包括学校行政运作、课程与教学、选择与管理学生、经费与人事、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各项内涵:
    1)学校行政自主。受到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教育行政机关逐渐授权,让各级学校具有自主管理和运作的空间。
    2)课程与教学的自主。增加学校课程、选修课程的比例,以便学校办出特色,给学校弹性的自主空间;尊重教师的教学专业自主权;对于学生的评价,强调教师的自主决定,多元化评价。
    3)选择与管理学生的自主。在学校录取^新学生的方式上出现许多新的措施,增加学校在选择学生方面的自主性;在管理方面,学校根据有关教育法规自行决定管理方式。
    4)经费与人事的自主。在经费方面具有较大的弹性,人事方面也获得相当大的自主性。
    在学校本位的大背景下,各种学校本位的操作应运而生,诸如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培训等。校本研究作为学校本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已经出现在我国基础教育,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2、校本发展的内涵
    校本发展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为了学校”、“学校中进行”和“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是指学校自身应成为发展的中心和根本,学校的一切办学和改革措施都要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组织成员的发展,最终有利于教育对象的发展。
    基于学校,是指教育改革的主阵地是学校。没有学校层面的变革,一切教育改革的措施都要落空,改革的目标就不能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校来实现。对学校管理者来说,也要充分认识学校的地位与作用,把主次位置摆正,做好学校自身工作。
    学校中进行,是指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创造潜能,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成为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没有学校自身主体作用,学校一切改革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校本研究成为一个崭新的亮点,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一个恰当的突破口。从学校实际出发,组织教师从事适合本校的教学研究、课程研究,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校本研究无疑将成为科研兴校之后促进学校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异常深刻的变革。校本研究,把研究作为一种事业,以研究为线索,统整教育教学,不仅对教师、学校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更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它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二、面临挑战的教学研究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有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建国之初,基础教育面临着教师人数少、教学任务重、教师素质弱等问题,教学研究机构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能正常开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国以后的xx年,教研机构功不可没。其主要工作有三:研究教材教法、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活动。文革中,我国基础教育遭到摧残,教学研究也处于瘫痪。文革后,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各地相继恢复和重建教研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教育行政部门整顿教育秩序,编写教学材料,拨乱反正。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教学研究机构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教学研究机构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研究、管理、指导等多种职能于一身的教学业务和管理机构。各地教学研究机构已经建立健全了教研网络,形成了规模与体系,教研机构的工作人员素质日益提高,队伍不断壮大。
Tag: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教学资料 - 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