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识字来源于生活,再让识字回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阅读、寻找。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有一段话说的很好: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在生活中,孩子们可以直接获取很多信息,接触很多新事物。如:在学校里创设良好的识字氛围。开学时,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个漂亮的卡片上,并放在桌子上,大家课间休息时,互相认识,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这样学生会记住不少字。教室前面的黑板上,老师每天根据所学的生字编写一两句儿歌,请学生自由练读。后面的黑板上专门开辟一个专栏“我会认”,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外会认的字写在或者贴在上面,互相交流,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劲头很足。还有学校的标语牌等为学生创设了识字的良好环境。
又如:结合第二册《语文园地4》开展在生活中识字的比赛,引导学生养成在社会上随时随处识字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课文中学到的生字,而这些字无论是在商标、包装盒和路牌、店名中,还是在电视、广告和报刊、杂志上都是和别的字组成了新语境。像《比尾巴》中的“松”字,生活中有商店价目表上的“肉松”、商店品牌介绍中的“松下电器”、地名中的“万松岭”、车站站名中的“松木场”、体育项目中的“马拉松”、植物园树名牌上的“雪松”……每个同学在寻找认读生字的过程中也不经意地认识了其他的课外字,当他在组内、组间互动式交流中,颇有兴趣地读着其他同学收集的资料时,也同时学到了不少课外字。这样,生活识字又由课内识字带动了课外识字,不经意中扩大了识字量。
此外,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阅读做准备的。当学生识字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有阅读的冲动和愿望。我们将及时抓住这点,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鼓励阅读,并指导怎样阅读。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生字运用到阅读物中,强化识字,促进阅读。
从课本、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资源,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那些自己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识字的材料,真正体现 “要使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让孩子体验到识字的快乐,在快乐中识字。
第四阶段 ———— 《我识字,我快乐》总结
课堂上提高效率,指导学生扎实的识好字、写好字,并不等于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因为人对事物的感知,都要经历反复识记的过程,才能牢固记忆。学生识字也是如此。如果课堂上学过的字不在课外强化认识、应用,经过一段时间,很容易被遗忘。但为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一直采用了学生易接受的形式,经常让所学生字同学生见面,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由原来的被动识字,变成了要识字,能识字并体验到识字的快乐。
一、 创设识字情境,我要识字。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教材的兴趣。”但儿童识字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较为枯燥。因此,新课标语文教材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从识字方法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吸取各地识字教学的先进经验,以灵活新颖的形式,把单调、枯燥的汉字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激发学生发现识字方法,提高识字兴趣。
1、巧用教材,激发学生兴趣。新课标教材在识字课的编排上有着独具匠心的特点。它采用“识写分流”的办法安排生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活用教法,保持学生兴趣。我们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地使学生保持兴奋状态,在不觉负担中认识生字,多采用图文结合、读演结合、识字与生活结合等方法。例如,教学第三册“识字1”时,先让学生说说你所了解的秋天,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画,再引导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秋天景色,这样学生就表现出很浓的学习兴趣。再如教学“识字6”“狮子、大象、老虎、仙鹤、、鹦鹉、……”时,安排学生戴头饰,分别演一演大象、老虎、狮子、鹦鹉、孔雀”等动物,并通过朗读读出这些动物的特点来。整个学习过程,同学们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始终让学习的兴奋点保持在一定高度,从而达到了高效率识字的目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