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马说》复习教学设计» 正文

《马说》复习教学设计

[12-07 13:52:34]   来源:http://www.xxk123.com  高一语文教案   阅读:8623

导读: 策: 马鞭子。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3分)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11、B 12、D 13、D2003年浙江省丽水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7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

《马说》复习教学设计,标签:高一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xxk123.com
           策: 马鞭子。

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11、B    12、D     13、D

2003年浙江省丽水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7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注: ①比:连续,接连。 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说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āo):早晨,也指一天。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才美不外见(   )  ⑵愿子还而视之(   )

⑶不以千里称也(   ) ⑷去而顾之(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⑴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⑵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译文:                           
25.[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3分)
26.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模板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马说》复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