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第4题,第5题(1)、(2)。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找不到春天的?(儿童在春光明媚的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就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美好。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A.这篇文章重点是写春光还是写儿童?
B.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
(1)完成书后第5题(3)。
板书:
教后记:
2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通过阅读课文,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二. 教学时间:1课时。
三. 教学准备:开展"世纪回望,百年战场"的活动: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所了解,扩大学习本课的知识背景,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2.师述导语 :当人类满怀和平的渴望步入21世纪的时候,战争却仍在这个星球继续……愿这些战争的画面能够到此静止、凝固--成为历史。这就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尽量自己动手扫清障碍。
2. 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轮读课文,理解生词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讨论:"秘书长为什么评价他爸爸是一个卓越的观察员?"
(2) 齐读。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 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要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2) 指名读,评议,练读。
(3) 全班练读第二段,读出雷利与爸爸依依不舍的语气。
(4) 学生自读第三段后,用悲伤的音乐作背景,让学生配乐朗读。
3. 学习课文第三段。
(1) 师述:爸爸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了,作为儿子的"我"怎样呢?
(2) 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雷利的决心与呼吁。注意用上"弥漫"、"威胁"、"娇嫩"、"比例失调、""制止"、"充满"等词。
(四)齐读全文。
(五)注意书信的格式。
板书:
教后记:
习作六
一.教学目标 :
1. 阅读教师批改过的一篇习作,读懂教师在"眉批"和"总批"中提了的意见,明确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详有略。
2. 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能参照教师的修改意见,把这篇习作修改好,誉在自己的作文本。
3. 培养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1. 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同时播放拔河现场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2. 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作概述。
3. 教师导入 :有一位同学就这次比赛写了一篇《拔河》的作文,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他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
1. 投影出示《拔河》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找了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 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作汇报。
3. 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教师的修改意见,比较教师批语和学生的汇报。
4. 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教师的修改意见,比较教师批语和学生汇报的异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要求。
5.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
三.再读课文,明确写作方法。
1. 学生默读全文,本篇作文如何修改诃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批注。
2. 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抒己见,小组内组织交流。
3. 教师点拔:定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